3小时前
|
|
|
## 今天 Hacker News 社区聊了啥? NO.20251112
今天科技圈有点热闹!AI大佬Yann LeCun要搞大事情,离职Meta创业搞“世界模型”!OpenAI硬刚《纽约时报》,死磕用户隐私!还有巴基斯坦报纸AI翻车现场,记者偷懒被抓包!
除了AI,还有这些不能错过:可可价格暴涨,以后还能愉快地吃巧克力吗?太阳耀斑爆发,地磁暴预警拉响!蓝牙6.2来了,速度更快更安全!
想了解更多?快来阅读全文,科技前沿、行业八卦,一网打尽!

---
## yt-dlp 需要外部 JavaScript 运行时以支持 YouTube
yt-dlp 项目宣布,为了保持对 YouTube 的完整支持,现在需要外部 JavaScript 运行时环境。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在他们的系统上安装 Node.js 或其他兼容的 JavaScript 运行时,以便 yt-dlp 能够正常工作,特别是针对 YouTube 平台。
这个变化主要是因为 YouTube 采用了一些反爬虫技术,这些技术需要在 JavaScript 环境中才能有效绕过。yt-dlp 团队为了保证软件的可用性和功能完整性,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整。具体来说,yt-dlp 使用 JavaScript 运行时来执行一些 YouTube 网页上的代码,从而获取视频信息和下载链接。没有 JavaScript 运行时,yt-dlp 将无法处理这些反爬虫机制,导致无法下载 YouTube 视频或获取相关信息。
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额外安装一个软件,这可能会增加一些复杂性。但是,yt-dlp 团队也表示,他们会尽力简化安装过程,并提供详细的文档和教程,以帮助用户顺利完成配置。此外,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案,以减少对外部 JavaScript 运行时的依赖。这个改变可能会影响到那些在没有 JavaScript 运行时的环境中使用 yt-dlp 的用户,例如一些嵌入式系统或者 Docker 容器。因此,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 原文: [Yt-dlp: External JavaScript runtime now required for full YouTube support](https://github.com/yt-dlp/yt-dlp/issues/15012)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840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8407)
- 作者: bertman
- 评分: 313
- 评论数: 180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8:12:53
---
## Yann LeCun 离开 Meta 并创立 AI 初创公司,专注于“世界模型”
本文报道了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即将离职,并创立一家专注于“世界模型”的 AI 初创公司。LeCun 是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他在 Meta 领导 AI 研究多年,对 AI 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模型”是一种 AI 系统,旨在学习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使其能够进行预测、规划和推理。LeCun 认为,世界模型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他创立的这家初创公司将致力于开发新的算法和架构,以构建更强大的世界模型。
LeCun 的离职和创业无疑是 AI 领域的一件大事,可能会对 AI 技术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他的新公司将面临来自其他 AI 实验室和公司的竞争,但 LeCun 在 AI 领域的声誉和经验,以及他对世界模型的独特见解,将使他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成功。目前关于这家新公司的具体细节还比较少,但可以期待它在未来几年内推出一些令人兴奋的 AI 产品和技术。世界模型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将会对机器人、自动驾驶、游戏等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由于文章没有评论区,所以没有评论分析。
- 原文: [Yann LeCun to depart Meta and launch AI startup focused on 'world models'](https://www.nasdaq.com/articles/metas-chief-ai-scientist-yann-lecun-depart-and-launch-ai-start-focused-world-model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27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271)
- 作者: MindBreaker2605
- 评分: 520
- 评论数: 371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5:25:30
---
## 深入理解法线贴图背后的几何原理
本文深入探讨了法线贴图背后的几何原理,揭示了切线空间并非简单的渲染技巧,而是当表面具有参数化时自然产生的几何结构。文章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切线空间的真正含义、它如何从 UV 坐标中产生、如何计算,以及它如何构成法线贴图和其他依赖局部表面方向的技术的基础。
文章首先介绍了切线空间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全局坐标系,而是在表面上每个点独立构建的局部坐标系。每个点都有自己的“小世界”,由表面本身定义的微小几何区域。切平面是这个世界的基础,是对表面局部行为的平面近似,也是切线空间名称的由来。文章解释了如何利用 UV 坐标来定义切线空间的方向,UV 贴图为表面上的每个点提供了一对 2D 坐标,这些坐标定义了纹理的应用方式,同时也告诉我们 2D 纹理空间中的移动如何转化为沿表面的移动。切线方向跟随 UV 轴,匹配纹理坐标在表面上的移动方式。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切线空间,包括计算切线向量和副切线向量,以及如何使用 Gram-Schmidt 过程正交化切线帧,以确保切线向量和法线向量保持垂直和归一化。 通过将表面空间和UV空间中三角形的对应关系,利用矩阵变换求解切向量,并最终构建出完整的切线空间矩阵。理解了这些几何原理,才能更好地应用法线贴图技术。
由于没有评论内容,这里就文章内容进行总结。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切线空间和法线贴图的原理,从几何角度解释了这些概念,避免了仅仅停留在shader代码层面。通过理解切线空间与UV坐标的联系,以及切线向量的计算方法,开发者可以更好地掌握法线贴图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各种渲染场景中。
- 原文: [The Geometry Behind Normal Maps](https://www.shlom.dev/articles/geometry-behind-normal-map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0015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00159)
- 作者: betamark
- 评分: 24
- 评论数: 1
- 发布时间: 2025-11-12 21:50:47
---
## Transmeta:昙花一现的 Dotcom 时代 CPU 公司
这篇文章回顾了 Transmeta 这家公司,它在 2000 年进行了 IPO,被一些人认为是 Dotcom 泡沫时代最后一次成功的科技 IPO。Transmeta 是一家 CPU 公司,以其独特的 CPU 设计理念和 Linus Torvalds 曾在此工作而闻名。
Transmeta 的 CPU 采用了一种称为“代码变形”的技术,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翻译层,将 x86 指令翻译成更高效的指令。这种方法允许他们设计一个高效的 CPU,并且理论上可以支持不同的指令集架构。Transmeta 发布了 Crusoe 和 Efficeon 两款 CPU,但性能未能达到与 AMD 和 Intel 竞争的水平。Crusoe 的性能大约相当于同频率 Pentium III 的 70%,而 Efficeon 在 Pentium 4 时代也难以匹敌。尽管如此,Transmeta 的 CPU 还是在低功耗笔记本电脑、瘦客户端和嵌入式应用中找到了一些应用。
然而,Transmeta 最终未能成功。2005 年,他们转型为授权知识产权,并在 2009 年将自己出售给了 Novafora,后者又将专利组合出售给了 Intellectual Ventures。最终,Transmeta 更多地像 Netscape 或 VA Linux,而不是 Red Hat。如今,Transmeta 的硬件已经非常稀有,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评论区中,有观点认为 Transmeta 的动态编译技术在当时颇具争议,虽然最终未能击败 Intel,但其经验教训被记录在系统会议中,并融入了现代设计,例如 GPU。 还有评论指出,文章没有提到 Transmeta 的“代码变形”技术,这是 Crusoe 和 Efficeon 处理器使用的类似 JIT 编译器的底层软件。 这些评论从技术角度补充了文章的内容,展现了 Transmeta 在 CPU 设计领域所做的尝试和贡献。
- 原文: [What happened to Transmeta, the last big dotcom IPO](https://dfarq.homeip.net/what-happened-to-transmeta-the-last-big-dotcom-ipo/)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935](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935)
- 作者: onename
- 评分: 89
- 评论数: 30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7:01:41
---
## 网络时间协议(NTP)项目寻求捐助以维持运行
NTP 项目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网络时间协议,该协议用于将网络中计算机的时钟同步到通用时基。NTP 对于确保全球数十亿设备(包括水下甚至太空中的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精准的计时对于卫星、GPS、5G、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等众多应用至关重要,这些应用已经彻底改变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NTP 项目产出 NTP 标准的开源参考实现,维护该实现的文档,并开发用于在系统之间传递时间的协议和算法标准。网络时间基金会为 NTP 项目提供支持。
评论区对 NTP 项目的捐助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依赖 NTP 的大型科技公司应该承担全部的资金支持,而不是向个人用户寻求捐助。另一些人则建议,除了捐款,还可以通过提供 NTP 服务器来支持该项目。还有人指出,捐款进度条没有及时更新,影响了捐款的积极性。此外,还有评论提到 NTP 项目存在安全隐患,并推荐了一个旨在清理和加固 NTP 实现的分支项目 NTPsec。也有人对该项目每年仅需 4000 美元的捐款就能支持数十亿设备表示惊讶,并呼吁主要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资金支持。
- 原文: [Please donate to keep Network Time Protocol up – Goal 1k](https://www.ntp.org/)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45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457)
- 作者: gastonmorixe
- 评分: 226
- 评论数: 152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5:56:35
---
## OpenAI 捍卫用户隐私,对抗《纽约时报》的数据索取
OpenAI 正在积极对抗《纽约时报》要求其交出 2000 万条 ChatGPT 用户私人对话的请求,认为这侵犯了用户隐私,开了危险的先例。
《纽约时报》声称,他们想从中找到用户试图绕过付费墙的证据,但 OpenAI 认为这种要求无视了长期的隐私保护措施,违反了常识性的安全实践,并且会迫使他们交出数千万条与《纽约时报》毫无关联的用户的个人对话。OpenAI 强调,用户将敏感对话、文件、凭据、记忆、搜索记录、支付信息以及人工智能代理委托给他们,他们将这些数据视为用户数字生活中最敏感的信息,并正在构建相应的隐私和安全保护措施。
OpenAI 曾与《纽约时报》就数据访问问题进行过多次交锋。最初,《纽约时报》希望用户失去删除私人聊天记录的权利,但 OpenAI 进行了反击并恢复了用户的这项权利。后来,《纽约时报》又要求 OpenAI 交出 14 亿条私人 ChatGPT 对话,OpenAI 再次拒绝。OpenAI 认为,用户的私人对话属于用户自己,不应成为在线内容访问纠纷中的附带损害。
OpenAI 尊重强大的独立新闻业,并与许多出版商和新闻机构合作。然而,《纽约时报》的这一要求并未达到新闻业捍卫用户隐私的传统,因此 OpenAI 正在要求法院驳回这一要求,并将继续探索一切可用的选项来保护用户的隐私。OpenAI 正在加速其安全和隐私路线图,以保护用户的数据,包括为 ChatGPT 消息提供客户端加密等高级安全功能。OpenAI 致力于构建全自动系统来检测产品中的安全问题,只有严重的滥用和关键风险才会被升级到经过严格审查的人工审核团队。
OpenAI 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用户隐私,例如对受影响的聊天记录进行去标识化处理,以删除个人身份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他们还提出了一些保护隐私的替代方案,例如对样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搜索,以及对 ChatGPT 在样本中的使用方式进行高级别的数据分类,但这些方案都被《纽约时报》拒绝了。目前,受法院命令约束的内容被单独存储在一个安全系统中,并受到法律保留的保护,这意味着除了履行法律义务外,不能被访问或用于其他目的。只有经过审计的 OpenAI 法律和安全团队的一小部分人才能根据需要访问这些数据,以履行其法律义务。
总的来说,OpenAI 正在积极采取行动,以保护用户数据免受不必要的访问,并捍卫用户在人工智能时代应享有的隐私权。
- 原文: [Fighting the New York Times' invasion of user privacy](https://openai.com/index/fighting-nyt-user-privacy-invasion)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0037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00370)
- 作者: meetpateltech
- 评分: 36
- 评论数: 21
- 发布时间: 2025-11-12 22:08:28
---
## 巴基斯坦报纸误印AI提示词:记者使用AI但未编辑
一则新闻显示,巴基斯坦《黎明报》的商业版面在发表一篇关于汽车销售的文章时,不小心将AI生成的提示词或后续的“聊天机器人絮语”也一并发布了出来。这引发了关于记者在工作中如何使用AI,以及是否需要人工审核AI生成内容的讨论。
文章指出,错误印刷的并非完整的提示词,而是AI在生成文章后,询问是否需要更吸引眼球的排版建议。虽然文章本身是关于枯燥的统计数据,但这也突显了AI在处理此类工作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人工审核的重要性。
《黎明报》事后已将在线版本进行了编辑,并发布声明承认违规使用AI政策,表示正在调查此事。这起事件也让人联想到德国《明镜周刊》最近也发生过类似错误,在文章末尾出现了AI生成的提示词。
评论区里,大家对此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对AI的过度依赖和潜在的惰性,并预测未来此类错误会越来越常见。也有人提出,应该在工作流程中增加人工审核环节,以确保最终结果的质量,这反而可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另一种观点是,如果所有内容都是AI生成的,那么阅读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不直接向AI提问来获取信息呢?还有人将此现象与过去常见的“[此处添加内容]”占位符错误相提并论,认为这是LLM时代的新型错误。
- 原文: [Pakistani newspaper mistakenly prints AI prompt with the article](https://twitter.com/omar_quraishi/status/1988518627859951986)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878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8789)
- 作者: wg0
- 评分: 227
- 评论数: 69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9:17:06
---
## 探索个性化:世界各地贴纸笔记本电脑的独特收藏
这篇文章带你走进一个充满创意的世界,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贴纸笔记本电脑的独特收藏。这个项目旨在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的贴纸来展现艺术和文化,每一台笔记本电脑都通过其贴纸讲述着主人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的个性。
文章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笔记本电脑,它们都被各式各样的贴纸装饰着。这些贴纸风格各异,有的充满艺术感,有的则表达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个人表达。这些贴纸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个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通过这些贴纸,我们可以了解到笔记本电脑主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甚至是他们的人生经历。每一张贴纸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故事,一段回忆,或者一种信仰。这些笔记本电脑就像一个个移动的艺术画廊,展示着主人的个性和创意。
这个项目不仅仅是对贴纸艺术的庆祝,也是对个性化和自我表达的赞美。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好,去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笔记本电脑上的贴纸,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它们却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连接彼此。
- 原文: [Laptops with Stickers](https://stickertop.art/main/)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8967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89674)
- 作者: z303
- 评分: 513
- 评论数: 529
- 发布时间: 2025-11-02 19:58:52
---
## 巧克力价格上涨:阿姆斯特丹布朗尼预示着可可的未来
本文探讨了由于气候变化、病虫害和非法采矿等因素导致的可可价格飙升,以及食品工业如何通过减少可可用量和寻找替代品来应对这一挑战。文章通过在阿姆斯特丹的ofi公司品尝减少可可含量的布朗尼和冰淇淋,展示了食品工业在保持巧克力风味的同时降低成本的创新。
文章指出,由于西非地区可可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可可价格已飙升至历史新高。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食品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减少可可用量的方法,例如使用植物油代替可可脂,或使用更多“碱化”可可来增强风味。ofi公司展示了其在减少可可用量方面的创新,例如生产可可含量减少20%的布朗尼,但口感几乎没有差别。其他公司则更进一步,探索无可可的替代品,例如使用实验室培育的可可或基于大麦、大米和角豆的巧克力替代品。
文章还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可可种植的影响,包括极端降雨和高温导致病虫害蔓延。文章认为,食品工业寻找替代品是合理的应对措施,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可可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收入。文章最后提到,随着中国和印度对巧克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仅仅减少可可用量可能不足以满足全球需求。
(由于未提供评论内容,故跳过评论分析部分。)
- 原文: [A Vision of Chocolate's Future in an Amsterdam Brownie](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25-opinion-future-of-chocolat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914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9141)
- 作者: laurex
- 评分: 29
- 评论数: 7
- 发布时间: 2025-11-07 03:19:58
---
## 太阳耀斑X5.1级爆发,地磁暴G4级预警
文章主要讲述了2025年11月11日发生的X5.1级太阳耀斑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G4级地磁暴预警。这次耀斑是自太阳东边缘出现以来最强的一次,也是当前太阳周期中的第六强耀斑。
这次X5.1级耀斑于UTC时间10:04达到峰值,随后发生了一次壮观的日冕物质抛射(CME)。通过GOES-19 CCOR-1的日冕仪图像显示,这次CME速度极快,并朝着地球方向传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空间天气预报中心(SWPC)因此发布了G4或更高级别的地磁暴预警,预计CME可能最早于11月12日UTC时间16:00到达地球。由于此前该区域已经释放了两次CME,导致太阳风速度较高、密度较低,这次X5.1级耀斑产生的CME将在此环境中传播,可能导致更强的地磁暴。如果地球附近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数值有利,这次地磁暴可能会强到使极光在法国北部、德国、乌克兰、瑞士和奥地利等地区可见,在美国甚至可能远至内华达州和阿肯色州。
此外,还有两次CME正在前往地球的途中,预计将在未来6到18小时内到达。虽然这两次CME不如这次X5.1级耀斑产生的CME那么强烈,但它们可能会合并成一次或两次冲击。
评论区中,有用户提到了美国电网PJM发布的关于地磁扰动的警告,但目前仅为警告,尚未采取任何行动。
- 原文: [X5.1 solar flare, G4 geomagnetic storm watch](https://www.spaceweatherlive.com/en/news/view/593/20251111-x5-1-solar-flare-g4-geomagnetic-storm-watch.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300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3004)
- 作者: sva_
- 评分: 359
- 评论数: 101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5:18:26
---
## 蓝牙6.2:响应速度提升、安全性增强、USB通信优化及测试能力改进
蓝牙技术联盟发布了最新的蓝牙6.2规范,这次更新主要集中在提升响应速度、增强安全性、优化USB通信以及改进测试能力上,旨在为开发者和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这次更新的几个关键点包括:更短的连接间隔(SCI),将蓝牙LE的最小连接间隔从7.5ms缩短到375µs,这将显著提升高精度人机接口设备、实时人机界面以及对延迟敏感的传感器的响应速度,AR/VR和游戏应用也将从中受益。同时,蓝牙6.2还增加了针对基于振幅的射频攻击的防护,提高了汽车、智能家居和工业设备的安全性,降低了受到中继和欺骗威胁的可能性。此外,新的“批量序列化模式”简化了USB蓝牙LE音频应用的集成,统一的控制协议也让蓝牙LE射频物理层测试更加便捷,摆脱了对线缆的依赖。蓝牙技术联盟现在采用半年发布一次新规范的节奏,所以我们才能这么快看到蓝牙6.2的到来。
总的来说,蓝牙6.2的更新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和设备安全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对延迟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景中,更短的连接间隔将带来显著的改善。而对于开发者来说,新的USB通信模式和测试模式也将简化开发和测试流程,提升效率。
- 原文: [Bluetooth 6.2 – more responsive, improves security, USB comms, and testing](https://www.cnx-software.com/2025/11/05/bluetooth-6-2-gets-more-responsive-improves-security-usb-communication-and-testing-capabilitie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979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29790)
- 作者: zdw
- 评分: 167
- 评论数: 102
- 发布时间: 2025-11-06 08:09:05
---
## 逆向工程血压监测器协议的探索之旅
本文讲述了作者尝试在24小时内逆向工程 Microlife WatchBP O3 血压监测器协议的经历,记录了他从下载官方软件到使用 Wireshark 抓包分析数据,最终因时间限制未能完全破解的全过程。
作者在药房接受年度流感疫苗注射后,被建议进行血压测试。由于读数偏高,药剂师建议他进行24小时的血压监测。监测设备通过 micro-USB 接口连接,作者好奇心驱使下,决定尝试读取设备数据。他首先下载了官方软件 WatchBP Analyzer,但发现无法在 Linux 系统下直接访问设备。于是,他安装了 Windows 虚拟机,成功读取了数据。
为了摆脱对 Windows 虚拟机的依赖,作者开始使用 Wireshark 抓取 USB 通信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包,他发现血压值似乎被编码在其中。他尝试将数据转换为十进制,并找到了收缩压 (SYS)、舒张压 (DIA) 和心率 (HR) 的对应字节。然而,要完全理解协议,还需要找到示波峰值压力 (OPP) 和时间戳等信息。作者尝试将数据进行组合,寻找时间戳的规律,但未能成功。
在逆向工程的过程中,作者还尝试使用 AI 工具辅助分析,并编写 Python 脚本模拟数据下载过程。尽管 AI 提供了一些帮助,但也存在一些误导。最终,由于时间限制,作者不得不放弃了进一步的探索。这次经历让他学习了逆向工程的实践,并了解了“正常血压 (Normotension)”和“白大褂高血压 (White Coat Hypertension)”等概念。
虽然作者没有完全破解血压监测器的协议,但他分享了逆向工程的思路和过程,为其他对此感兴趣的开发者提供了一些参考。
- 原文: [I didn't reverse-engineer the protocol for my blood pressure monitor in 24 hours](https://james.belchamber.com/articles/blood-pressure-monitor-reverse-engineering/)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3095](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3095)
- 作者: jamesbelchamber
- 评分: 291
- 评论数: 104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5:25:19
---
## 利用路灯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桩
本文探讨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利用路灯作为低成本、公平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案的框架。
该研究的核心在于评估将现有路灯改造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多户住宅和城市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受限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可扩展的框架,对这种方案进行了开发、分析和评估,旨在解决电动汽车普及面临的充电便利性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相比,路灯充电站具有成本效益更高、耗时更少、环境影响更小以及更方便易用的优点。 这意味着在城市环境中,利用现有的路灯网络可以更有效地扩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而无需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
此外,路灯充电站的普及还可以促进更公平的充电机会,特别是在那些难以安装传统充电桩的地区。 通过利用现有的电力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电动汽车的使用门槛,从而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该研究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他们制定更可持续和普惠的交通运输策略。
- 原文: [Using Street Lamps as EV Chargers](https://www.techbriefs.com/component/content/article/54104-using-street-lamps-as-ev-charger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401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4019)
- 作者: rbanffy
- 评分: 36
- 评论数: 34
- 发布时间: 2025-11-05 02:08:21
---
## 使用 GPU 模拟行星:第一部分
本文介绍了作者尝试使用 GPU 模拟行星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作者在实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展望。
作者最初尝试使用基于多边形的方法,但由于模拟板块碰撞需要大量的多边形,导致性能不佳。随后,作者转向基于 Cubemap 重叠的方法,利用 Compute Shader 在 GPU 上并行模拟板块运动。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模拟板块的碰撞和俯冲,但无法真实地模拟地壳的形变。最终,作者受到物理模拟的启发,采用了 Smoothed-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方法,模拟“地壳”颗粒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山脉和山谷的形成。作者分享了使用 Compute Shader 实现 SPH 的经验,强调了计算的廉价和内存的昂贵。作者还推荐了一个关于 Compute Shader 性能优化的演讲。
作者对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创建地图模式以显示水流方向,展示气流,模拟降水和雨影效应,模拟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添加热点、火山和各种岩石类型,以及优化代码以在更多硬件上运行。作者还提供了行星模拟器的下载链接。
- 原文: [Simulating a Planet on the GPU: Part 1 (2022)](https://www.patrickcelentano.com/blog/planet-sim-part-1)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122](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7122)
- 作者: Doches
- 评分: 87
- 评论数: 13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4:58:06
---
## 伦敦罗马墙的四个隐秘观赏地
这篇文章介绍了在伦敦观赏罗马墙的四个非同寻常的地点,这些地点往往不为人知,为探索伦敦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文章详细描述了每个地点的具体位置和特色,让读者能够轻松找到并欣赏这些历史遗迹。
文章首先介绍了 Tower Hill 地铁站 1 号站台,在那里可以隔着轨道看到一段罗马墙的遗迹。作者提到,在 1882 年修建环线时,一部分墙体被拆除,但仍有一小部分被保留下来。接下来,文章带领读者来到 Leonardo Royal 酒店的后方,在那里可以看到一段保存较好的罗马墙,墙上还有中世纪时期重建的拱形窗户和用于支撑木质平台的方孔。作者建议仔细观察墙体上的红色砖带,这是罗马时期加固结构的标志。
第三个地点是 Vine Street 的 City Wall,这是一个位于学生公寓下方的免费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挖掘出的文物,观看历史动画,并欣赏被妥善保护的罗马墙遗迹。特别之处在于,这个地下空间上方是一个咖啡馆露台,游客可以在享用咖啡的同时欣赏罗马墙。最后一个地点是伦敦墙下的一个停车场,这个狭长而阴暗的停车场本身就很有特色,而隐藏在其中的罗马墙遗迹则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独特的伦敦旅游指南,带领大家探索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罗马历史遗迹。这些地点不仅展示了罗马墙的遗迹,也反映了伦敦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对历史遗产的不同态度。
- 原文: [Four strange places to see London's Roman Wall](https://diamondgeezer.blogspot.com/2025/11/odd-places-to-see-londons-roman-wall.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3795](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3795)
- 作者: zeristor
- 评分: 219
- 评论数: 67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6:31:41
---
## Perkeep:你的个人数据,终身掌控
Perkeep (原名 Camlistore) 旨在提供一套开源的格式、协议和软件,用于在后 PC 时代对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搜索、共享和同步。你可以用它来管理各种数据,无论是文件、推文,还是大型视频。
Perkeep 的核心理念是让用户完全掌控自己的数据,强调开源、隐私保护,避免单点故障,并确保数据在几十年后依然可用。最新版本 0.12 "Toronto" 于 2025 年 11 月 11 日发布。
Perkeep 允许你通过手机、浏览器或 FUSE 文件系统访问数据。虽然项目还在积极开发中,可能存在一些 bug 和未完成的功能,但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它已经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加入社区,贡献代码或提交 bug 报告。
评论区里,大家对 Perkeep 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 Perkeep 的概念很吸引人,但可惜的是,由于主要作者的离开,项目未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和发展。也有人质疑 Perkeep 的目标,认为它就像把所有信息都堆在一个巨大的、未分类的松散纸堆里,不如使用带有自动复制功能的文件系统。
还有人表达了对网页离线备份工具的需求,希望能够一键创建网页的离线备份,并且能够像在线版本一样使用。一些评论者指出,内容寻址领域已经有很多尝试,但似乎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够完美地解决问题。另一些人则分享了自己使用树莓派作为文件服务器的经验,并表示对 Perkeep 的理念感兴趣。总的来说,Perkeep 作为一个个人数据存储系统,引发了大家对于数据管理和长期保存的思考。
- 原文: [Perkeep – Personal storage system for life](https://perkeep.org/)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613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6130)
- 作者: nikolay
- 评分: 258
- 评论数: 50
- 发布时间: 2025-11-12 11:34:32
---
## 未来终端的设想与实现
本文探讨了未来终端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分析了现有终端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借鉴 Jupyter Notebook 和 Warp 等工具的优点来构建更强大的终端。
文章首先介绍了终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终端模拟器、伪终端(PTY)、Shell 和程序。当前终端存在诸多限制,例如无法高保真渲染图像,难以实现“重做”功能,以及对长时运行进程的支持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借鉴 Jupyter Notebook 的思路,例如利用其高保真图像渲染、代码和输出视图的灵活切换等特性。
然而,直接将 Jupyter Notebook 应用于 Shell 也会遇到问题,例如无法实现 Tab 补全、语法高亮等功能,以及对长时间运行进程的支持不足。Warp 终端通过在终端和 Shell 之间建立原生集成,实现了对命令的精确理解,从而可以更美观地渲染输出。iTerm2 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了许多实用功能,例如通过快捷键在命令之间导航、在命令完成时发出通知等。
对于长时间运行的进程,文章提出了交互、挂起和断开连接三种处理方式。交互可以通过双向通信实现,例如 Jupyter 的交互式输出。挂起可以通过作业控制实现,现代终端应该以醒目的方式显示所有挂起和后台进程。断开连接则需要保证进程状态不丢失,并在需要时能够重新连接。
总而言之,未来的终端应该具备更强大的功能、更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更灵活的交互方式,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用户体验。
- 原文: [The terminal of the future](https://jyn.dev/the-terminal-of-the-futur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219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2191)
- 作者: miguelraz
- 评分: 264
- 评论数: 132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4:11:33
---
## 探索太空量子纠缠:SEAQUE 任务
这篇文章介绍了“空间纠缠与退火量子实验”(SEAQUE),这是一个在国际空间站(ISS)上进行的量子实验,旨在研究太空中的量子纠缠现象,并测试修复单光子探测器辐射损伤的技术。
SEAQUE 任务巧妙地利用了一款名为“量子卫星”的游戏,玩家在游戏中躲避障碍物的操作会产生随机数,这些随机数被用于控制实验中对纠缠光子的测量。通过这种方式,玩家的每一个游戏操作都直接参与到量子实验中,帮助科学家们验证贝尔不等式,从而测量 SEAQUE 光子的纠缠程度。
文章解释了量子纠缠的重要性,即两个光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即使它们相距遥远也能保持这种关联。为了验证这种关联并非由共同原因或隐藏指令引起,实验中的测量选择必须尽可能地随机。SEAQUE 任务不仅验证了新型纠缠源的存在和质量,还尝试修复单光子探测器在轨道上受到的辐射损伤,这对于延长未来量子有效载荷的任务寿命至关重要。
虽然 SEAQUE 任务本身并不直接将纠缠光子分发到地面接收站,但它是构建基于太空的量子网络的重要一步。文章还提到 SEAQUE 任务已在多个媒体上亮相,并感谢了参与该项目的各个机构和团队。总而言之,SEAQUE 任务代表着量子科学在太空探索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展示了量子技术在太空环境中的应用潜力。
文章未包含评论内容。
- 原文: [Seaque Live Bell Test](https://research.physics.illinois.edu/QI/Photonics/SEAQU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090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10909)
- 作者: EvgeniyZh
- 评分: 4
- 评论数: 0
- 发布时间: 2025-11-04 21:40:36
---
## 探索随机计算:一种复兴的旧技术
本文探讨了随机计算这一概念,它是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与超级计算机竞争的技术,如今正随着Extropic.ai等初创公司的复兴而重新受到关注。文章深入研究了随机计算的原理、优势及其在现代计算中的潜在应用。
随机计算的核心思想是用随机比特流来表示数值,并通过计数这些比特流来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在噪声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因为少量的额外比特对整体计算的影响不大。与需要精确电压测量的模拟计算相比,随机计算更容易实现且更可靠。 此外,随机计算非常适合处理概率问题,例如机器学习中的概率建模。
在20世纪60年代,随机计算机主要用于神经网络相关应用,因为当时人们发现动物神经网络是以脉冲速率编码的。 如今,随机计算在液态机和脉冲神经网络等领域仍然具有潜力,因为它可以直接模拟脉冲的传播,而无需像传统计算机那样进行串行计算。 此外,随机计算还可以简化概率图模型的实现。
文章还强调了随机计算的一些优点,例如电路简单、易于调整精度以及与深度神经网络的兼容性。 尽管随机计算在过去由于硬件限制而受到限制,但随着现代芯片技术的进步,它有望在能效方面超越传统计算方法。 现代芯片拥有大量的晶体管和高速串行通道,可以有效地支持随机计算所需的比特流处理。 此外,文章还提到早在2017年就有人提出,将深度神经网络映射到随机计算架构上可以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 随机计算的设计初衷就是围绕不可靠的晶体管展开的,所以降低电压并处理由此产生的噪声也更加容易。
- 原文: [Stochastic computing](https://scottlocklin.wordpress.com/2025/10/31/stochastic-computing/)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9733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97337)
- 作者: emmelaich
- 评分: 35
- 评论数: 4
- 发布时间: 2025-11-03 17:33:57
---
## 避免使用 JavaScript 日期选择器:用户友好替代方案指南
这篇文章讨论了在网页表单中使用 JavaScript 日期选择器的弊端,并提供了一系列更简单、更用户友好的替代方案,旨在帮助开发者创建更易用和无障碍的界面。文章强调了原生 HTML 日期输入、分离输入框、掩码输入、范围选择以及自由文本输入等方法,并解释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势。
文章首先指出,复杂的 UI 容易出错并导致用户放弃填写表单,因此通常并不需要 JavaScript 日期选择器。文章推荐使用原生 HTML 的日期和时间输入,因为它们易于实现,并且浏览器可以处理可访问性、性能和国际化等重要细节。如果必须使用日期选择,文章建议考虑分离的输入框,例如分别选择日、月、年,或者使用 select 元素来限制选项,减少用户输入错误。掩码输入是另一种选择,可以通过 JavaScript 进行增强,但需要注意可能破坏原生的撤销/重做功能。对于需要选择日期范围的情况,文章建议使用两个独立的输入框,而不是复杂的双日历选择器。最后,文章还提到了自由文本输入和 datalist 元素,可以在用户不确定具体日期或时间时提供帮助。文章还回答了一些常见问题,例如如何在 React 等 JavaScript 框架中使用原生 HTML 元素,以及如何对原生日期选择器进行样式设置。文章强调,最终目标是让用户成功提交表单,而简单易用的界面是关键。
评论区中,有用户分享了使用原生日期选择器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老年用户群体中,他们可能难以通过点击多次“上一个月”的箭头来选择年份。这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观点,即原生日期选择器并非总是最佳选择,需要根据用户群体和具体使用场景进行权衡。
- 原文: [Pikaday: A friendly guide to front-end date pickers](https://pikaday.dbushell.com)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795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7957)
- 作者: mnemonet
- 评分: 253
- 评论数: 111
- 发布时间: 2025-11-11 22:58:47
---
## Knokke:一款现代化的 35mm 胶片扫描仪
Knokke 是一款专为摄影师设计的高分辨率 35mm 胶片扫描仪,它将现代成像、光学和软件技术融入到一个精心设计的设备中,旨在提供速度、质量和控制力。这款扫描仪承诺在几分钟内扫描完整的一卷胶卷,并以 4064 DPI 的分辨率和 48 位色彩深度捕获每一帧。
Knokke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先进的硬件和定制软件 Korova。硬件方面,它采用了背照式 CMOS 传感器、定制的四元件镜头和 RGB LED 背光,以实现准确的色彩还原和丰富的细节捕捉。软件方面,Korova 是一款轻量级的 C++ 应用程序,原生支持 Linux、macOS 和 Windows,提供逐帧扫描设置、跳帧功能和 DX 码解码等功能,旨在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Knokke 还承诺长期支持、开放的维修手册和备件供应,力求打造一款经久耐用的扫描仪。计划于 2026 年第一季度在 Kickstarter 上推出,预计售价为 999 欧元。
评论区主要集中在对样片、价格和灵活性的讨论上。有人对缺乏扫描样片感到不满,认为应该在展示规格参数之前先展示实际的扫描效果。也有人对滚动浏览体验提出了批评,认为页面滚动不流畅,影响了浏览体验。此外,还有评论者认为,考虑到其作为工具的局限性,Knokke 的价格过于昂贵,并指出二手 DSLR 扫描方案可能更具性价比。同时,也有人质疑其工作流程的改进效果,并提及 Filmomat 等更具实验性的替代方案。总的来说,评论区对 Knokke 的优缺点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反映了用户对胶片扫描仪的不同需求和期望。
- 原文: [A modern 35mm film scanner for home](https://www.soke.engineering/)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190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1907)
- 作者: QiuChuck
- 评分: 231
- 评论数: 176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3:48:19
---
## 卡西欧手表历史回顾:从经典到创新
本文回顾了卡西欧手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其在技术和设计上的不断创新。虽然原文链接返回了 403 错误,但根据评论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卡西欧手表在不同时代都引领了潮流,从早期的数字手表到具备遥控功能的CMD-10,再到近期的G-SHOCK虚拟社区,卡西欧始终走在科技前沿。
卡西欧手表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科技的象征。早期的金属表带数字显示手表深受喜爱,而模拟手表则因其更直观的时间显示方式而备受青睐。卡西欧还推出过带有电视/录像机遥控功能的CMD-10,让用户可以通过手表控制家用电器。 Sensor Watch 扩展板为经典 F91W 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 SPICE 天文导航库,用户可以在手表上获得关于月亮和土星位置的估算。
然而,卡西欧近年来的创新方向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G-SHOCK 品牌推出的虚拟社区,允许用户通过 NFT 和元宇宙进行互动,这种尝试让一些人感到失望。一些评论者认为,卡西欧应该专注于手表本身的技术创新,而不是追逐虚拟世界的潮流。同时,也有评论提到卡西欧曾经推出过一些非常独特的手表,比如能够通过无线电传输语音的 TM-100。
评论区对卡西欧手表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怀念卡西欧曾经的辉煌,也有人对卡西欧近年来的创新方向感到担忧。有人认为卡西欧应该专注于手表本身的功能和设计,也有人认为卡西欧应该尝试新的技术和平台。总的来说,评论区对卡西欧手表的讨论非常热烈,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品牌的关注和期待。甚至有人提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将 F-91W 列为人类文化遗产。
- 原文: [The history of Casio watches](https://www.casio.com/us/watches/50th/Heritage/1970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0552](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60552)
- 作者: qainsights
- 评分: 276
- 评论数: 142
- 发布时间: 2025-11-09 06:16:40
---
## 美国国防部改革武器采购流程,转向速度优先
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的文章指出,美国国防部正在进行重大改革,放弃了传统的成本和性能优化模式,转而追求以更快的速度交付先进武器。 这一举措旨在应对中国等竞争对手日益增长的威胁,并适应现代战争的快节奏变化。
文章提到,过去国防部采用的是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1962年引入的“计划、项目和预算系统”(PPBS),该系统侧重于成本控制和详细规划。 然而,这种模式导致武器交付周期过长,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战场需求。 新的改革将优先购买现有产品,简化采购流程,并重组整个采购生态系统,使其能够像硅谷一样快速行动。
文章还强调,国防部此举是为了应对现有采购体系的弊端,例如进度超支、成本增加以及对新技术的反应迟缓。 乌克兰战争的经验表明,即使是小国也能迅速生产和迭代无人机,而美国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此外,商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国防部提供了更多低成本、高效的选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采购系统将打破原有的部门壁垒,明确责任,优先解决作战人员的问题,并鼓励使用现成产品和快速迭代的开发流程。 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快速响应战场需求、利用商业创新并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国防工业基础。
虽然文章本身没有直接的评论区内容,但我们可以预见一些潜在的讨论点。 一些人可能会担心速度优先是否会牺牲武器的质量和性能。 另一些人可能会质疑改革的执行难度,以及国防部是否能够真正摆脱官僚主义的束缚。 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关注改革对国防承包商的影响,以及小型科技公司是否有机会参与到国防采购中来。 总之,这次改革无疑将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 原文: [The Department of War just shot the accountants and opted for speed](https://steveblank.com/2025/11/11/the-department-of-war-just-shot-the-accountants-and-opted-for-speed/)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769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7699)
- 作者: ridruejo
- 评分: 231
- 评论数: 389
- 发布时间: 2025-11-11 22:34:54
---
## .NET 10 发布:更快速、更安全、更智能
微软正式发布 .NET 10,这是一个长期支持 (LTS) 版本,将提供三年的支持,直到 2028 年 11 月 10 日。 .NET 10 包含了在性能、安全性、功能等方面的数千项改进,旨在帮助开发者构建统一平台,并轻松地将 AI 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NET 10 在性能方面进行了大幅提升,包括 JIT 编译器增强、硬件加速(如 AVX10.2 支持和 Arm64 SVE 优化)、NativeAOT 改进以及运行时优化。这些改进使得应用程序运行更快,内存占用更低。 C# 14 和 F# 10 也带来了强大的语言改进,使代码更简洁、更具表现力。 C# 14 引入了 Field-backed properties、Extension properties 和 methods 等新特性,而 F# 10 则专注于清晰度、一致性和性能,并对语言和核心库进行了多项改进。
.NET 10 还对库进行了更新,提供了更安全、更现代的 API。开发者可以立即下载 .NET 10,并更新 Visual Studio 2026 和 C# Dev Kit for Visual Studio Code。
- 原文: [.NET 10](https://devblogs.microsoft.com/dotnet/announcing-dotnet-10/)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862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8620)
- 作者: runesoerensen
- 评分: 332
- 评论数: 238
- 发布时间: 2025-11-11 23:44:35
---
## 尼采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探讨了为什么尼采的哲学思想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尼采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社会和存在主义挑战。
文章首先介绍了尼采的核心哲学概念,例如“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和“超人”。它解释了这些概念如何与我们今天面临的人工智能问题相关联。例如,权力意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永恒轮回则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
文章还探讨了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人担心技术进步会导致人类失去意义和价值。尼采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应对这种虚无主义的威胁。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尼采对道德和价值观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过时,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我们的价值观,以适应新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设计和使用人工智能,使其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而不是被技术所左右。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认为,尼采的哲学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并找到在技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尼采的思想鼓励我们拥抱变化,积极创造,并不断超越自我。
- 原文: [Why Nietzsche matter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ttps://cacm.acm.org/blogcacm/why-nietzsche-matters-in-the-ag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458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4588)
- 作者: pseudolus
- 评分: 141
- 评论数: 91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7:59:49
---
## FFmpeg 呼吁 Google 资助或停止提交 Bug
本文探讨了 FFmpeg 项目面临的资金困境,以及他们向 Google 发出的呼吁:要么资助 FFmpeg 的开发,要么停止提交 Bug 报告。 这篇文章揭示了开源项目维护者在面对大型科技公司时所面临的挑战。
FFmpeg 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开源多媒体框架,被众多商业产品所依赖。 然而,FFmpeg 的开发团队长期以来一直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维护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来自 Google 等大型公司的 Bug 报告,而这些公司却并未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这使得 FFmpeg 团队感到不堪重负,他们认为 Google 作为 FFmpeg 的重度用户,有责任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文章指出,如果 Google 不愿意提供资金,那么 FFmpeg 团队希望 Google 停止提交 Bug 报告,因为处理这些报告需要耗费大量资源。 这种呼吁反映了开源社区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型公司如何公平地支持他们所依赖的开源项目。 FFmpeg 的案例引发了关于开源项目可持续性、资金来源以及大型科技公司责任的讨论。 这种情况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开源生态系统中各方的角色和义务,以确保开源项目能够继续为整个行业提供价值。 最终,文章强调了开源项目与商业实体之间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关系的重要性。
- 原文: [FFmpeg to Google: Fund us or stop sending bugs](https://thenewstack.io/ffmpeg-to-google-fund-us-or-stop-sending-bug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1016](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1016)
- 作者: CrankyBear
- 评分: 1005
- 评论数: 756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2:32:11
---
## 为Vornado风扇增加WiFi控制:软硬件改造实践
本文介绍了一个为Vornado 633DC风扇增加WiFi远程控制功能的完整改造项目,包括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编程以及最终的安装实现,所有修改都可逆,且不影响外观。
作者首先分析了原风扇的电路结构,发现其使用直流电机和电位器进行调速。为了实现远程控制,作者决定使用数字电位器(digipot)来模拟传统电位器的功能,通过改变电阻值来控制风扇转速。作者选择使用ESPHome平台,并为其编写了自定义的digipot驱动程序。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作者首先在面包板上搭建了原型系统,成功实现了风扇的开关和速度控制。
接下来,作者开始设计定制PCB,需要充分考虑元件选型和空间限制。在元件选择方面,作者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各个元件的datasheet,特别是电源管理芯片和数字电位器。最终选择了ESP32-C6-WROOM-1作为主控芯片,因为它支持WiFi、ZigBee和Thread等多种协议,具有一定的未来扩展性。此外,作者还增加了一个RGB LED用于提供用户反馈,并用旋转编码器代替了原有的电位器,以便保留物理控制方式。
完成PCB设计后,作者将其安装到风扇内部,整个改造过程完全可逆,并且没有改变风扇的外观。通过WiFi连接,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设备远程控制风扇的开关和速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由于文章没有评论内容,这里无法提供评论观点的总结和分析。
- 原文: [My fan worked fine, so I gave it WiFi](https://ellis.codes/blog/my-fan-worked-fine-so-i-gave-it-wi-fi/)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17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30178)
- 作者: woolywonder
- 评分: 199
- 评论数: 73
- 发布时间: 2025-11-06 09:04:23
---
## AI 模型图像生成能力大比拼:OpenAI, Gemini, Seedream 谁更胜一筹?
LateNiteSoft 团队通过 600 多次图像生成实验,对比了 OpenAI、Gemini 和 Seedream 三种 AI 模型在图像编辑方面的表现,旨在帮助开发者选择最适合的模型。他们从自身开发摄影 App 的经验出发,针对用户常见的图像编辑需求进行了测试。
文章首先介绍了 LateNiteSoft 及其在 iOS 摄影应用领域的经验,并阐述了开发 CreditProxy 计费系统的原因,该系统旨在公平地向用户收取 AI 图像生成费用。随后,他们分享了测试方法,包括选择用户常用的简单提示词和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如宠物、儿童、风景、汽车和产品照片。文章还列出了各模型的图像生成时间,OpenAI (High) 耗时 80 秒,Gemini 耗时 11 秒,Seedream 耗时 9 秒。
接下来,文章详细对比了三种模型在经典滤镜效果上的表现,例如 Grungy vintage photo、Use soft, diffused lighting、Transform into a kaleidoscopic pattern 等。在照片写实滤镜方面,Gemini 擅长保留原始细节并减少失真,但效果的强度和创造性可能不足。OpenAI 则倾向于修改照片细节,产生“AI 粗糙感”,这在人脸处理上可能成为缺点。Seedream 在某些效果上表现出色,但在理解提示词方面存在局限性。
文章还测试了移除背景和添加图层等高级编辑功能。OpenAI 在处理物体细节方面表现不佳,Gemini 在识别物体方面存在问题,而 Seedream 在玻璃蚀刻效果方面表现出色。总体而言,三种模型各有优缺点,开发者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
- 原文: [We ran over 600 image generations to compare AI image models](https://latenitesoft.com/blog/evaluating-frontier-ai-image-generation-model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0186](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0186)
- 作者: kalleboo
- 评分: 185
- 评论数: 95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1:26:54
---
🫵 来啊,说点有用的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