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前
|
|
|
## 今天 Hacker News 社区聊了啥? NO.20251120
新鲜出炉的科技日报来啦!这期内容超丰富,从AI安全到经典游戏,包你大开眼界!想知道如何用“诗歌”攻破大型语言模型?想在浏览器里重温《红色警戒2》的激情?还有高智商与成功的哲学思辨,以及欧盟科技监管政策的最新动向!别犹豫了,赶紧点开全文,一起探索科技世界的无限可能吧!

---
## 高智商并非成功的唯一标准:对 Christopher Langan 和 Kim Ung-yong 的反思
这篇文章探讨了高智商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通过 Christopher Langan 和 Kim Ung-yong 两个极端的例子,反思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以及个体幸福的真谛。文章挑战了“唯智商论”,强调了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人选择的尊重。
文章首先介绍了 Christopher Langan,一个据称智商高达 170 的人,但他并未在学术或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作者指出,Langan 的经历令人惋惜,他似乎被怨恨、优越感和偏见所吞噬。作者借此告诫读者,不要让过去的挫折和不公影响自己,要学会原谅、感恩,并肯定自我价值。即使没有耀眼的成就,也完全可以喜欢自己。
随后,文章对比了 Kim Ung-yong 的故事。Kim Ung-yong 自幼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智商高达 210,并在幼年时期就进入 NASA 工作。然而,他最终选择回归平凡,成为一名公务员和大学教授。Kim Ung-yong 认为,社会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梦想和追求,应该得到尊重。作者借此强调,即使拥有超高的智商,也无法满足对永恒的渴望。只有当个体接纳并肯定自己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总而言之,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高智商并非成功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评论区中,@wiz21c 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定义真正的游戏”。这引发了对“成功”定义的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游戏”?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标准,还是个体内心真正渴望的成就?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这篇文章正是鼓励读者去寻找并定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游戏”,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成功。
- 原文: [210 IQ Is Not Enough](https://taylor.town/iq-not-enough)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307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3073)
- 作者: surprisetalk
- 评分: 23
- 评论数: 1
- 发布时间: 2025-11-20 22:45:20
---
## Red Alert 2 网页版:Chrono Divide 项目
Chrono Divide 是一个粉丝自制项目,旨在用 Web 技术重现经典 RTS 游戏《红色警戒 2》。现在,你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体验这款游戏,无需安装任何插件或应用程序。
这个项目最初只是一个实验,目的是验证在 Web 浏览器中运行一个功能齐全的跨平台 RTS 游戏的可行性。目前,已经有可玩的 Beta 版本,最终目标是达到与原版《红色警戒 2》引擎的功能对等。该项目支持多人游戏、所有原版地图,并且对 Modding 友好,许多原版 RA2 Mod 也可以直接使用或进行少量更改后使用。
要流畅运行,推荐配置为 Intel Core i5 处理器、8GB 内存和 NVIDIA GTX800 或更高系列的显卡,推荐使用 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 浏览器,但开发者提示,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应避免使用 Firefox。
评论区里,大家对这个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人提到,《红色警戒 2》的源代码很久以前就传言已经丢失,Chrono Divide 团队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还有人指出,Mental Omega Mod 项目仍然很活跃,这使得《红色警戒 2》仍然值得玩。
也有人希望有类似的项目使用 OpenRA,以避免对本地资源的需求。另一些人则提到了 OpenRA 可以玩一些游戏而无需原始游戏资源,但似乎不包括《红色警戒 2》。还有玩家分享了可以在线免费玩 RA2/YR 多人游戏的链接。总的来说,评论区对这个项目持积极态度,并期待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 原文: [Red Alert 2 in web browser](https://chronodivide.com/)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185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1853)
- 作者: nsoonhui
- 评分: 77
- 评论数: 25
- 发布时间: 2025-11-20 20:21:15
---
## 通过对抗诗歌破解大型语言模型
这篇论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对抗诗歌作为一种通用的单轮破解技术来攻击大型语言模型(LLMs)。研究发现,精心设计的诗歌提示可以有效地绕过模型的安全机制,在多个模型上实现了高攻击成功率。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使用诗歌形式的提示,即使是将原本的有害提示转换为诗歌,也能显著提高攻击成功率,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达到非诗歌提示的18倍。他们测试了25个前沿的专有和开源模型,发现诗歌攻击在CBRN(化学、生物、放射性、核武器)、操纵、网络犯罪和失控等多个风险领域都有效。评估方法包括使用开源评判模型和人工验证,结果显示,手工创作的诗歌平均破解成功率为62%,而通过元提示转换的诗歌成功率约为43%,远高于非诗歌基线。
这项研究揭示了当前LLM安全机制的局限性,表明仅仅通过改变提示的风格,就能绕过模型的安全防护。这暗示了现有对齐方法和评估协议可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需要重新审视和改进。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开发更强大的安全措施时,需要考虑到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 原文: [Adversarial Poetry as a Universal Single-Turn Jailbreak Mechanism in LLMs](https://arxiv.org/abs/2511.15304)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173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1738)
- 作者: capgre
- 评分: 95
- 评论数: 56
- 发布时间: 2025-11-20 20:01:26
---
## 探索GeaCron:交互式世界历史地图与时间轴
GeaCron 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世界历史地图和时间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它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期各国家、战役和探险活动,并涵盖了政治、军事、艺术、科学、文学、宗教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GeaCron 的核心在于其基于矢量数据库的地图,用户可以自由探索和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局势。该项目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视角,帮助用户了解不同文明的兴衰演变。网站提供多种语言版本,包括简体中文,方便全球用户使用。
然而,有用户指出该项目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用户反映曾订阅其高级版本后收到垃圾邮件,并警告开发者数据库可能被入侵,但未收到回复。此外,地图瓦片的加载失败率较高,需要用户自行编写缓存代理来改善体验。
尽管如此,GeaCron 仍然是一个有趣的项目,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探索欲望。有用户希望看到一个“人类进步史”的项目,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人类文明的关键里程碑。也有开发者分享了自己利用 AI 和维基百科数据创建的类似项目 Landnotes,用户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特定地点在特定时间发生的事件。
评论区也引发了关于历史数据来源和准确性的讨论。有人质疑如何获取古代帝国边界的数据,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有人表达了对项目进一步发展的期望,例如增加早期人类迁徙和地理范围的可视化呈现。总的来说,GeaCron 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历史学习工具,并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探索的兴趣和思考。
- 原文: [Interactive World History Atlas Since 3000 BC](http://geacron.com/home-en/)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093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0934)
- 作者: not_knuth
- 评分: 150
- 评论数: 83
- 发布时间: 2025-11-20 17:52:11
---
## 探索 J2ME 的无限可能:一份精选资源列表
本文介绍了一个名为 "Awesome J2ME" 的 GitHub 仓库,它汇集了与 Java 平台微型版 (J2ME) 相关的大量资源,旨在帮助开发者和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 J2ME 技术。J2ME 是一种专为旧式键盘手机和 PDA 设计的 Java 规范,MIDP 是构建于 CLDC 之上的,用于创建 Midlet,这些 Midlet 具有 `.jad` 或 `.jar` 扩展名,并在旧式键盘手机、Symbian 和 PDA 等平台上运行。
该资源列表涵盖了 J2ME 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文档、学术论文、教程、社区、IDE、SDK、模拟器、应用程序和视频游戏。内容组织清晰,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例如,社区部分列出了 HackClub Retrospect J2ME、Kahvibreak Discord 和 r/J2MEGaming 等活跃的 J2ME 开发者和爱好者社区。开发部分则提供了 Cibyl、NN JSON 和 J2ME Game Script Engine 等实用工具和库,可以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进行 J2ME 应用开发。此外,该列表还包括了 Eclipse 和 NetBeans 6.1 等 IDE,以及 Extra Transit Mobile Interaction Suite 和 Sun Java Me SDK 等 SDK。对于想要在 Android 设备上运行 J2ME 应用的用户,J2ME Loader 和 JL Mod 等模拟器也是不错的选择。
该项目还收录了一些有趣的 J2ME 应用,例如 Discord J2ME、Hotpants 和 Jtube,展示了 J2ME 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收录了一些硬件资源,例如 Mobile Phone Museum,为那些对 J2ME 硬件设备感兴趣的用户提供了参考。该项目鼓励用户为其点赞,以提高 J2ME 社区的知名度,并支持该项目的发展。同时,也欢迎大家查看 Awesome Symbian 项目。
- 原文: [Show HN: Awesome J2ME](https://github.com/hstsethi/awesome-j2m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149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1497)
- 作者: catstor
- 评分: 55
- 评论数: 34
- 发布时间: 2025-11-20 19:23:35
---
## Android/Linux 双启动方案:postmarketOS 指南
本文档介绍了在 Android 设备上双启动 postmarketOS 的几种方法,包括使用电脑启动、利用 Recovery 分区、A/B 分区、U-boot、lk2nd/lk1st、kexec,以及如何选择存储 pmOS 的位置,例如 Stowaway、SD 卡或自定义分区。
文章详细讲解了双启动 postmarketOS 的多种技术方案。首先,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电脑使用 `pmbootstrap flasher boot` 命令启动 pmOS,但每次都需要连接电脑。其次,可以将 pmOS 内核刷入 Recovery 分区,这样进入 Recovery 模式即可启动 pmOS,但会覆盖原有的 Recovery 系统。对于支持 A/B 分区的设备,可以将 pmOS 刷入 Slot B 的 system 分区,通过 `fastboot --set-active=[a/b]` 命令切换系统,或使用 Android 应用如 Switch My Slot 或 BootControl。
此外,U-boot 提供了一种选择操作系统的机制,lk2nd/lk1st 则允许从 ext2 启动分区加载 boot 镜像。文章还提到了 Stowaway 方案,它将 pmOS 文件存储在 Android 的 data 分区下的一个目录中,避免修改分区表,适用于使用 metadata/FBE 加密的设备。另外,还可以将 pmOS 安装到 SD 卡上,或者通过自定义分区的方式,为 pmOS 创建独立的存储空间。
文章还提供了 Stowaway 方案的详细步骤,包括准备工作、创建 pmos.tar 文件、修改 deviceinfo 文件、解压 pmos.tar 到手机等。对于自定义分区,文章也给出了警告,提醒读者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手机变砖。
由于没有评论内容,这里就不做评论分析了。
- 原文: [Android/Linux Dual Boot](https://wiki.postmarketos.org/wiki/Dual_Booting/WiP)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51275](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51275)
- 作者: joooscha
- 评分: 175
- 评论数: 106
- 发布时间: 2025-11-17 14:28:16
---
## 深入理解 CUDA:构建清晰的 CUDA 术语体系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严谨的 CUDA 本体,系统地描述 CUDA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版本控制语义、兼容性规则和失效模式,从而消除 CUDA 术语的歧义。理解 CUDA 的架构对于诊断版本不兼容问题和推理 CUDA 系统的行为至关重要。
文章首先对 "CUDA"、"kernel" 和 "driver" 这些术语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指出 "CUDA" 一词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含义,包括计算架构、指令集、源代码语言、CUDA 工具包和 CUDA 运行时。而 "kernel" 在 GPU 计算中则区分操作系统内核和 CUDA kernel,"driver" 则区分 NVIDIA GPU 驱动和 CUDA Driver API。文章还详细解释了 CUDA 生态系统的组件架构,包括 `libcuda.so` / `nvcuda.dll` (Driver API, backend)、`libcudart.so` / `cudart64_*.dll` (Runtime API, frontend)、CUDA Toolkit 和 NVIDIA GPU Driver,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职责和版本控制方式。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 CUDA 堆栈的系统层,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并详细说明了每个组件的定义、功能和版本控制。此外,文章还区分了构建时组件和运行时组件,明确了 `nvcc`、CUDA headers、`libcudart` 和 `libcuda` 在编译和运行时的不同作用。通过这种分层架构模型,应用程序可以使用一致的高级 API,而后端则处理特定于硬件的细节,`libcudart` 将 Runtime API 调用转换为 Driver API 调用,然后 `libcuda` 通过 OS 内核驱动程序执行这些调用。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为 CUDA 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清晰、严谨的 CUDA 术语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CUDA 的底层架构和组件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 CUDA 开发和调试。
- 原文: [CUDA Ontology](https://jamesakl.com/posts/cuda-ontology/)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4743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47437)
- 作者: gugagore
- 评分: 168
- 评论数: 21
- 发布时间: 2025-11-17 02:56:56
---
## 探索玄武岩编织纺织品:一种天然石材的创新应用
本文介绍了玄武岩编织纺织品,一种由天然石材制成的创新材料,由荷兰的 Vulkan Europe 公司生产。这种纺织品通过将玄武岩在 1400°C 的高温下熔化,然后挤压成细丝制成,最终编织而成。
玄武岩编织纺织品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它的抗拉强度是钢的两倍以上,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材料。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耐腐蚀性和耐化学性,能够抵抗盐溶液、酸溶液和碱性液体的侵蚀。玄武岩纤维的比强度也远超合金钢和玻璃纤维。此外,玄武岩纤维还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电磁辐射透明性,可用于生产低压和高压设备的电绝缘材料。
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例如可以用于制造耐腐蚀的管道、轻质结构材料和电绝缘部件。文章还列出了该材料的一些感官和技术特性,例如光泽度、结构、硬度、耐火性、抗紫外线能力等等。总而言之,玄武岩编织纺织品是一种集多种优异性能于一身的创新材料,有望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文章中没有评论内容,因此略过评论分析部分。)
- 原文: [Basalt Woven Textile](https://materialdistrict.com/material/basalt-woven-textil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932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9329)
- 作者: rbanffy
- 评分: 153
- 评论数: 72
- 发布时间: 2025-11-20 13:41:06
---
## 星际 QUIC 流量探索:为深空通信打造可靠协议
本文探讨了如何使用 QUIC 协议进行深空通信,以及克服深空环境挑战所需的定制配置。文章重点介绍了 QUIC 协议在星际通信中的潜力,并分享了作者参与深空 IP 项目的经验。
深空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极高的延迟和间歇性连接。例如,地球到火星的单程消息传输时间可能需要 3 到 23 分钟。这些因素使得 QUIC 协议的默认配置无法直接应用于深空环境。文章指出,QUIC 协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其默认配置是为地面互联网设计的。因此,需要针对深空环境进行定制配置,调整诸如往返时间估计、连接超时时间和拥塞控制机制等参数。
为了验证 QUIC 在深空环境中的可行性,文章介绍了实验设置,包括一个通过 QUIC 连接提供文件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和一个下载这些文件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最初的实验设置使用虚拟机模拟深空网络,但由于引入了实际的深空延迟,实验迭代速度非常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两种加速实验的方法:一是加速时钟,使应用程序的时钟比正常速度快得多;二是消除数据包 IO,通过在内存中运行客户端和服务器来避免实际的网络等待。
文章强调了 QUIC 协议的高度可配置性,这使得它能够在不修改标准实现的情况下适应深空环境。与早期认为不适合深空环境的 TCP 协议相比,QUIC 具有更大的潜力。通过实验和参数调整,QUIC 可以成为深空通信的可靠选择。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可以分析总结。
- 原文: [Towards Interplanetary QUIC Traffic](https://ochagavia.nl/blog/towards-interplanetary-quic-traffic/)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5643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56438)
- 作者: wofo
- 评分: 51
- 评论数: 11
- 发布时间: 2025-11-18 02:32:16
---
## 欧盟调整 GDPR 和 AI 法案:科技监管风向转变?
本文探讨了在来自行业和美国政府的压力下,欧盟可能缩减其标志性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人工智能(AI)法案,放宽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
经过多年与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对抗并为全球严格监管设定标准后,欧盟在数据隐私和人工智能监管方面似乎正在做出让步。文章指出,欧盟正在简化 GDPR 中繁琐的部分,并降低对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限制,这可能意味着对科技巨头的监管力度有所减弱。此前,GDPR 因其对数据隐私的严格要求而闻名,而 AI 法案旨在限制高风险 AI 应用,但现在这些法规都面临着被削弱的风险。文章认为,这一转变是由于来自科技行业的游说以及美国政府的施压,他们担心这些法规会阻碍创新和经济增长。欧盟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人们对数据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担忧,批评者认为,放松监管可能会导致用户数据被滥用和不负责任的 AI 技术发展。
由于文章中没有评论内容,因此略过评论分析。
- 原文: [Europe is scaling back GDPR and relaxing AI laws](https://www.theverge.com/news/823750/european-union-ai-act-gdpr-change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011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0117)
- 作者: ksec
- 评分: 842
- 评论数: 957
- 发布时间: 2025-11-19 22:41:30
---
## Meta 发布 SAM 3:新一代分割模型
Meta 发布了 Segment Anything Model 3 (SAM 3),这是一个在图像分割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的模型。它在零样本文本提示检测方面表现出色,并为快速原型设计和模型精炼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SAM 3 的亮点在于其强大的零样本能力,这意味着它无需针对特定任务进行额外训练,即可在各种图像分割任务中表现出色。与之前的模型相比,SAM 3 在处理复杂场景和识别细微对象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例如,即使只经过 1 万张图像的训练,SAM 3 在攀岩支点检测方面的表现也能达到专业水平的 90%。此外,SAM 3 还集成了 3D 网格生成器,能够快速且较好地处理遮挡情况,将图像中的不同对象分离成独立的网格。
然而,SAM 3 并非完美无缺。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例如电路板特征追踪,SAM 3 的表现并不理想。此外,对于儿童绘画的背景移除,SAM 3 的精确度可能不如其他专用模型。尽管如此,SAM 3 在识别儿童绘画内容方面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为 AI 模型在处理非标准图像方面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评论区对 SAM 3 的发布反响热烈,许多开发者对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潜力表示兴奋。有人认为 SAM 3 的发布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GPT 时刻”,将极大地加速计算机视觉应用的开发和部署。Roboflow 已经将 SAM 3 集成到其平台中,并推出了名为 Rapid 的新产品,旨在简化计算机视觉流程。
当然,也有一些用户对 SAM 3 的局限性提出了批评,例如在某些特定任务中的表现不佳,以及模型推理的延迟问题。此外,还有人指出 Meta 在宣传 SAM 3 时使用了一些具有误导性的图表。
总的来说,SAM 3 的发布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图像分割工具,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尽管 SAM 3 仍有改进的空间,但其强大的零样本能力和快速原型设计潜力使其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 原文: [Meta Segment Anything Model 3](https://ai.meta.com/sam3/)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207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2073)
- 作者: lukeinator42
- 评分: 572
- 评论数: 116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1:14:51
---
## Lisp 机器的消亡:一场技术怀旧的迷思
本文作者对 Lisp 机器的浪漫化怀旧情绪表达了厌倦,认为 Lisp 机器早在 1983 年就已消亡,并且在性能与成本上从未真正具有竞争力。作者认为,现在是放下对 Lisp 机器的执念的时候了。
文章首先回顾了 Lisp 机器的历史,指出 Symbolics 公司早在 1993 年就已破产,而 Lisp 机器的衰落实际上在更早之前就已开始。RISC 架构的兴起加速了这一过程,即使是 Sun 3/260 这样的机器也能在 Lisp 性能上与 Symbolics 匹敌。作者强调,Lisp 机器的黄金时代非常短暂,大约只有五年,且距今已近四十年。
作者随后驳斥了关于 Lisp 机器的几种常见观点。首先,他认为 Lisp 机器的开发环境虽然在 80 年代很酷,但其优势并非依赖于硬件,完全可以在现代硬件上实现。其次,他否认 Lisp 机器在速度上优于其他机器的说法。第三,他解释了用户可进行微代码编程的特性,指出这主要是为了简化复杂指令集的实现,而非用户会经常编写微代码。
最后,作者承认 "Lisp all the way down" 可能是 Lisp 机器的一个优点,即可以动态地修改系统的各个部分。然而,他也指出,这种特性在现代安全环境下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缺乏隔离性会导致安全问题。因此,即使今天重新构建一个 "Lisp all the way down" 的机器,也必须牺牲一些灵活性以确保安全性。作者最后表示,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在底层实现上,不如专注于 Lisp 擅长的领域,创造新的东西。
- 原文: [The lost cause of the Lisp machines](https://www.tfeb.org/fragments/2025/11/18/the-lost-cause-of-the-lisp-machine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413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4133)
- 作者: enbywithunix
- 评分: 109
- 评论数: 104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3:44:07
---
## 达利号货轮事故:一根松动的电线引发的灾难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TSB) 的报告指出,达利号货轮上的一根松动电线是导致断电,进而造成货轮撞击并导致巴尔的摩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桥坍塌的根本原因。这起事故造成六名公路工人丧生,并引发了对桥梁安全和船舶维护的广泛关注。
报告详细描述了事故经过:一根电线上的标签阻碍了其完全插入端子块的弹簧夹门中,导致连接不良,引发断路器意外跳闸。这一事件连锁反应般地导致了两次断电,以及在靠近基伊大桥时失去了推进力和转向能力。尽管船上的引航员和桥梁团队试图改变船只的航向,但由于距离太近,他们的努力未能奏效,最终导致大桥坍塌。
NTSB 主席 Jennifer Homendy 强调,尽管找到这根松动的电线如同“在埃菲尔铁塔上寻找一颗松动的铆钉”一样困难,但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她强调,吸取事故教训并实施 NTSB 的建议,能够有效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调查还发现,基伊大桥在设计之初并未充分考虑大型船舶撞击的风险,这也是导致桥梁坍塌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1980 年,一艘日本货轮也曾因失去动力而撞击该桥,但由于船体较小,仅造成轻微损坏。而达利号的体积是那艘货轮的十倍,造成的破坏也更为严重。
NTSB 已经向美国海岸警卫队、联邦公路管理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发布了新的安全建议,旨在提高桥梁的抗撞击能力,并加强船舶的安全管理。
评论区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Swiss Cheese 模型:** 许多评论者强调,事故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个环节的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即“Swiss Cheese 模型”。这意味着除了修复直接原因(松动的电线)外,还应关注其他潜在风险点,建立多重防御机制。
* **系统性问题:** 有评论指出,变压器切换设置为手动而非自动、船员缺乏相关培训、燃油泵的冗余设计不足等问题都暴露了船舶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系统性缺陷。
* **预防胜于治疗:** 评论强调,不应仅仅关注事故的直接原因,更要从系统层面加强风险管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Don't make mistakes”对于大型货轮的维护来说,与对于大型代码项目一样,都是一句空话,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
- 原文: [Loose wire leads to blackout, contact with Francis Scott Key bridge](https://www.ntsb.gov:443/news/press-releases/Pages/NR20251118.aspx)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465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4659)
- 作者: DamnInteresting
- 评分: 384
- 评论数: 175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4:26:43
---
## 提升 Python 代码速度的 10 个技巧
本文介绍了 10 个经过验证的性能优化技巧,旨在提升 Python 代码的执行效率,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集和实时系统时。这些技巧涵盖了从利用内置数据结构到低级优化的各个方面。
文章首先强调了使用集合(set)进行成员关系测试的优势。相比于列表,集合使用哈希表实现,平均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1),因此在大数据集上查找元素时效率更高。其次,避免不必要的对象复制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化手段。通过修改对象本身而不是创建副本,可以减少内存使用和提高性能。Python 提供了许多原地操作方法,例如 `sort`, `append`, `update` 等,可以避免复制的需要。
文章还介绍了使用 `__slots__` 来提高内存效率的方法。`__slots__` 允许显式声明类的属性,从而避免使用动态字典 `__dict__`,减少内存开销,尤其是在创建大量类实例时。此外,对于数值计算,使用 `math` 模块中的函数通常比使用 Python 运算符更高效,因为 `math` 模块的函数是用 C 语言实现的,具有更好的性能和精度。
文章还提到了其他优化技巧,例如使用生成器来节省内存、使用 `lru_cache` 进行函数结果缓存、利用向量化操作进行并行计算、使用 `join` 方法连接字符串、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以及使用 Cython 或 Numba 等工具进行代码编译。
总而言之,本文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 Python 性能优化技巧,涵盖了数据结构选择、内存管理和数值计算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开发者编写更高效的 Python 代码。通过有选择地应用这些技巧,开发者可以在不牺牲代码可读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程序的运行速度。
- 原文: [Smart Performance Hacks for Faster Python Code](https://blog.jetbrains.com/pycharm/2025/11/10-smart-performance-hacks-for-faster-python-cod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510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95100)
- 作者: ashvardanian
- 评分: 14
- 评论数: 1
- 发布时间: 2025-11-12 08:55:13
---
## DOS 时代笔记本电脑显示技术回顾
本文主要介绍了 DOS 时代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各种显示技术,包括 LCD、Gas Plasma、STN、DSTN 和 TFT 显示器。文章回顾了这些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早期的便携式电脑受限于 CRT 显示器的体积和重量,后来 LCD 技术逐渐普及。LCD 功耗低、体积小,但早期版本对比度差、刷新率低,存在“重影”现象。为了改善显示效果,出现了背光和侧光技术。Gas Plasma 显示器亮度高、图像清晰,但功耗高,不适合便携设备。STN 显示器成本较低,但在阳光下可读,但仍然存在重影问题。DSTN 通过同时刷新屏幕的两半来提高刷新率,但对比度仍然较低。TFT 显示器(也称“有源矩阵”显示器)在 1992 年左右出现,每个像素由多个晶体管控制,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快的刷新率,克服了被动矩阵显示器的缺点,并沿用至今。
早期 TFT 显示器的分辨率较低,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分辨率逐渐提高。到 1996 年,SVGA 分辨率(800 x 600)在 TFT 笔记本电脑上变得越来越普遍,高端笔记本电脑甚至支持 1,024 x 768 分辨率。
评论区有用户提到,在那个年代,笔记本电脑并非像现在这样普及,通常只有高管或销售人员才会使用。也有用户表达了对大尺寸灰阶 LCD 屏幕的怀念,认为它们在低功耗和耐用性方面具有优势,并指出电子墨水屏幕的重影问题更为严重。
- 原文: [DOS Days – Laptop Displays](https://www.dosdays.co.uk/topics/laptop_displays.php)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0575](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90575)
- 作者: nullbyte808
- 评分: 38
- 评论数: 8
- 发布时间: 2025-11-20 17:04:30
---
## WhatsApp 爆出安全漏洞:研究人员发现可枚举 35 亿账户
维也纳大学和 SBA Research 的安全研究人员在 WhatsApp 的联系人发现机制中发现了一个大规模的隐私漏洞,该漏洞允许枚举 35 亿个账户。Meta 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 WhatsApp 的联系人发现机制,攻击者可以利用电话号码查询大量 WhatsApp 用户。他们能够通过 WhatsApp 的基础设施每小时查询超过 1 亿个电话号码,确认了 245 个国家/地区的超过 35 亿个活跃账户。研究人员解释说,系统不应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响应如此大量的请求,特别是当这些请求来自单一来源时。这种行为暴露了潜在的缺陷,使他们能够向服务器发出实际上无限的请求,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映射用户数据。
研究人员能够访问的数据包括电话号码、公钥、时间戳以及用户公开设置的个人简介和头像。通过这些数据点,他们能够推断出用户的操作系统、账户年龄以及链接的设备数量。即使是这些有限的数据,也能在宏观和个体层面上揭示重要的信息。
研究还揭示了一系列更广泛的见解,包括在官方禁止 WhatsApp 的国家/地区(如中国、伊朗和缅甸)发现了数百万个活跃账户。此外,研究人员还获得了平台使用情况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例如 Android (81%) 与 iOS (19%) 设备的全球分布、隐私行为的区域差异以及各国用户增长的变化。少数案例显示,不同的设备或电话号码重复使用加密密钥,这表明非官方 WhatsApp 客户端或欺诈性使用可能存在漏洞。在 2021 年 Facebook 数据泄露事件中泄露的 5 亿个电话号码中,近一半仍然活跃在 WhatsApp 上,这突显了此类泄露号码的持久风险。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没有访问消息内容,也没有发布或共享任何个人数据。所有检索到的数据在发布前都已被研究人员删除。WhatsApp 上的消息内容是端到端加密的,并且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受到影响。研究人员解释说,端到端加密保护消息的内容,但不一定保护相关的元数据。这项工作表明,当大规模收集和分析此类元数据时,也可能出现隐私风险。
Meta 已经采取了对策来关闭已识别的漏洞,例如速率限制和更严格的个人资料信息可见性。WhatsApp 强调,用户消息仍然是私密和安全的,这要归功于 WhatsApp 默认的端到端加密,研究人员无法访问任何非公开数据。
- 原文: [Researchers discover security vulnerability in WhatsApp](https://www.univie.ac.at/en/news/detail/forscherinnen-entdecken-grosse-sicherheitsluecke-in-whatsapp)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5036](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5036)
- 作者: KingNoLimit
- 评分: 278
- 评论数: 107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4:55:30
---
## Element 将强制设备验证以提升安全性
Element 宣布,为了加强用户通信的安全性,从 2026 年 4 月起,未验证的设备将无法通过 Element 发送和接收端到端加密消息。这项更新旨在消除不确定性,降低恶意活动的可能性,确保用户收到的消息确实来自其联系人。
这项安全更新是基于 Matrix 规范的更新,要求所有设备都必须经过验证,类似于设备之间的“握手”,以加密方式向联系人证明设备属于你。通过强制验证,用户可以对通过 Element 发送和接收的每条消息都充满信心,而不会因不安全设备的警告而分心。未来,设备要么经过验证,要么无法参与对话,不再有容易被忽略的警告或盾牌图标。
如果用户已经习惯于验证设备并设置了恢复密钥,则无需采取任何措施。否则,用户现在需要检查其现有设备(移动设备、Web 或桌面设备)是否已验证,并设置恢复(强烈建议)。从 2026 年 4 月起,未验证的设备将无法发送消息,并且来自未验证设备的消息内容将不会显示。简而言之,未验证的设备在端到端加密 (E2EE) 对话中将变得无效。
Element 强调,信任是安全通信的基础。通过要求验证设备,Element 提高了用户对其安全通信的期望。Element 团队致力于确保过渡尽可能顺利,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
评论区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提到之前在使用 Matrix/Element 时,经常遇到设备未正确验证、消息无法正确解密等问题,用户体验不佳。还有用户指出,强制验证可能会导致意外的“注销”,并建议在解决验证问题之前不要强制执行。另有评论认为 Matrix 协议效率不高,过于强调数据持久性和复制,导致性能和隐私方面存在不足。尽管如此,也有用户分享了 Matrix 会议的视频链接,并推荐了一个托管服务,方便用户为朋友或家人搭建 Matrix 服务。
- 原文: [Verifying your Matrix devices is becoming mandatory](https://element.io/blog/verifying-your-devices-is-becoming-mandatory-2/)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717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7179)
- 作者: LorenDB
- 评分: 163
- 评论数: 178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8:22:03
---
## 数学突破:揭示高维空间中肥皂膜奇点的奥秘
Quanta Magazine 的这篇文章探讨了数学家们在研究“最小化曲面”方面取得的突破,这些曲面在数学和物理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重点介绍了 Otis Chodosh、Christos Mantoulidis、Felix Schulze 和 Zhihan Wang 的研究成果,他们证明了在九维、十维和十一维空间中,光滑的最小化曲面是常态。
文章首先回顾了 Plateau 问题,即对于任何三维空间中的闭合曲线(例如金属丝环),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具有相同边界的最小化二维曲面(例如肥皂膜)。早期的研究表明,在七维及以下的空间中,Plateau 的预测是正确的,但在更高的维度中,最小化曲面可能会出现奇点,例如折叠、收缩或自相交。
数学家们一直希望了解这种非光滑的最小化曲面有多常见,以及它们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如果在给定的维度中,奇点很少出现,那么通过稍微调整金属丝环,就可以消除它们,从而得到一个可以更容易研究的光滑最小化曲面。
1985 年,数学家们证明了在八维空间中,奇点确实可以被消除。但在更高的维度中,奇点变得更加难以分析,近 40 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取得进展。Chodosh、Mantoulidis 和 Schulze 的突破在于,他们证明了在九维和十维空间中,光滑的最小化曲面是常态。随后,他们与 Wang 合作,证明了同样的结论在十一维空间中也成立。
这项工作标志着在理解更高维度中可能出现的奇异最小化曲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数学家们现在可以利用这一结果来解决许多长期以来局限于八维或以下的其他数学问题,从而使这些定理更加强大。
文章还介绍了 Wendell Fleming 在 1962 年证明的结论,即所有最小化二维曲面都是光滑的,不存在奇点。然而,当维度增加时,问题变得更加难以可视化。在四维空间中,金属丝环的类似物是一个二维曲面,Plateau 问题要求我们找到以最小体积填充该曲面的三维形状。Brian White 指出,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形状会是什么样子,它可能非常糟糕,例如分形或极不规则。
随后的研究表明,在四维、五维、六维和七维空间中,最小化曲面始终是光滑的。但在 1968 年,Jim Simons 构建了一个八维空间中的七维形状,该形状在一个点上具有奇点。第二年,数学家们证明了这个形状是一个最小化曲面,从而确定了八维空间中的最小化曲面实际上可能是奇异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奇点到底有多糟糕?它们是罕见的还是常见的?是否可以通过稍微改变金属丝环的形状来消除它们?White 解释说,如果奇点很少出现,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消除以获得光滑曲面,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例如可以使用微积分工具。
1985 年,Robert Hardt 和 Leon Simon 证明了八维空间中的最小化曲面具有这种良好的性质,数学家们称之为通用正则性。但没有人知道如何调整他们的技术来证明它是否存在于更高的维度中。Chodosh、Mantoulidis 和 Schulze 通过重新证明 Hardt 和 Simon 几十年前在八维空间中得到的结果,并使用一种他们希望测试的不同方法,打破了这个僵局。
他们首先假设与他们想要证明的相反:当你稍微扰动定义曲面的金属丝环时,奇点(单个点)总是存在。每次进行扰动时,都会得到一个新的最小化曲面,该曲面仍然具有奇点。然后,可以将所有这些最小曲面堆叠在一起,使奇点发生的点形成一条线。
但这不可能。1970 年,数学家 Herbert Federer 发现,_n_ 维空间中最小化曲面上的任何奇点的维度最多为 _n_ − 8。这意味着在八维空间中,任何奇点都必须是零维的:一个孤立的点。不允许出现线条。Chodosh、Mantoulidis 和 Schulze 扩展了 Federer 的论证,使其也适用于八维空间中的曲面堆叠。然而,在他们的证明中,他们产生了一个具有这样一条线的曲面堆叠。这个矛盾表明他们最初的假设是错误的,这意味着你可以扰动金属丝环,从而消除奇点。
- 原文: [New Proofs Probe Soap-Film Singularities](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new-proofs-probe-soap-film-singularities-20251112/)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0880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08801)
- 作者: pseudolus
- 评分: 26
- 评论数: 1
- 发布时间: 2025-11-13 08:18:21
---
## OpenAI 发布 GPT-5.1-Codex-Max:更强大的 Agentic 编码模型
OpenAI 发布了 GPT-5.1-Codex-Max,这是一款全新的 agentic 编码模型,旨在提升软件工程、数学和研究等领域的自动化任务处理能力。该模型基于最新的推理模型构建,在速度、智能和 token 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标志着朝着更可靠的编码伙伴迈出了重要一步。
GPT-5.1-Codex-Max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处理长时间、复杂任务的能力,它原生支持跨多个上下文窗口操作,通过一种名为“压缩 (compaction)”的技术,可以在单个任务中连贯地处理数百万个 token。这项技术突破解锁了项目级别的重构、深度调试以及多小时的 agent 循环。
该模型已经在 Codex 中可用,支持 CLI、IDE 扩展、云和代码审查等多种使用方式,API 访问也即将推出。GPT-5.1-Codex-Max 在实际软件工程任务(如 PR 创建、代码审查、前端编码和问答)中进行了训练,并在许多前沿编码评估中超越了之前的模型。
除了基准测试的提升,GPT-5.1-Codex-Max 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色,它是首个经过训练可以在 Windows 环境中运行的模型,并且其训练还包括旨在使其在 Codex CLI 中成为更好的协作者的任务。在 token 效率方面,GPT-5.1-Codex-Max 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归功于更有效的推理能力。
通过压缩技术,GPT-5.1-Codex-Max 能够完成以前因上下文窗口限制而失败的任务,例如复杂的重构和长时间运行的 agent 循环。在 Codex 应用程序中,GPT-5.1-Codex-Max 会在接近上下文窗口限制时自动压缩其会话,从而释放空间以继续任务,而不会丢失进度。
OpenAI 强调,GPT-5.1-Codex-Max 在需要持续、长时间推理的评估中表现更好。由于它可以使用压缩技术在多个上下文窗口中连贯地工作,因此该模型在长时程编码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挑战中提供了改进的结果。
总而言之,GPT-5.1-Codex-Max 代表了模型在支持长时间编码任务、管理复杂工作流程以及以更少的 token 生成高质量实现方面的重大进步。OpenAI 内部数据显示,95% 的工程师每周都在使用 Codex,并且自从采用 Codex 以来,这些工程师提交的 pull request 数量增加了约 70%。
- 原文: [Building more with GPT-5.1-Codex-Max](https://openai.com/index/gpt-5-1-codex-max/)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264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2649)
- 作者: hansonw
- 评分: 447
- 评论数: 274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2:01:59
---
## 探讨AI Wrapper的价值与挑战
本文深入探讨了“AI Wrapper”的概念,剖析了其在AI应用开发中的定位和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文章指出,简单地将所有AI应用视为“wrapper”过于片面,关键在于区分其是昙花一现的功能,还是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产品。
文章首先给出了AI Wrapper的定义,即利用现有AI模型或API提供特定功能的轻量级应用,例如早期流行的“chat with PDF”应用。作者认为,这类应用通常解决的是狭窄的问题,不具备端到端解决方案的特性,容易被大型平台整合。然而,文章也指出,即使是作为功能存在的AI Wrapper,也能在平台整合前获得可观的收入。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AI Wrapper面临的两大竞争:模型访问和分发。对于像Cursor这样的编码助手,模型访问至关重要,一旦受到速率限制,用户体验将大打折扣。此外,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软、谷歌、Adobe等,凭借其现有的产品和分发渠道,可以迅速将AI功能集成到现有产品中,对独立的AI Wrapper构成威胁。文章还提到了医疗和法律等领域,由于监管和行业壁垒的存在, incumbents 更具优势。
最后,文章也指出了AI Wrapper的潜在机遇,例如快速的市场增长可能带来退出机会,即使缺乏长期防御能力。总而言之,AI Wrapper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优势,并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原文: [Wrapping my head around AI wrappers](https://www.wreflection.com/p/wrapping-my-head-around-ai-wrapper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3914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39148)
- 作者: nowflux
- 评分: 19
- 评论数: 9
- 发布时间: 2025-11-16 01:44:21
---
## Unix Shebang 中相对路径的意外发现
本文讨论了 Unix 系统中 shebang 行(`#!`)使用相对路径的特性,以及作者对此行为的意外发现。通常认为 shebang 行用于指定脚本的解释器,例如 `#!/usr/bin/env python3`,但实际上,也可以使用相对路径,例如 `#!venv/bin/python3`。
文章指出,虽然这可能是内核实现 `#!` 的最简单方式,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在 Linux 和 OpenBSD 中都存在,并且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依赖项。作者原本以为 shebang 行只能使用绝对路径,没想到相对路径也能正常工作。这个特性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比如在 Python 虚拟环境中,可以避免手动激活环境。
评论区对这篇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见解。
* **虚拟环境的使用**: 有人提到经常使用相对路径来指定 Python 虚拟环境的解释器,这样可以避免环境是否激活的问题。
* **对 `#!/usr/bin/env` 的看法**: 也有人对是否应该使用 `#!/usr/bin/env` 提出了疑问,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直接指定解释器的绝对路径可能更合适。
* **嵌套解释器的问题**: 还有人惊讶地发现,在某些系统上,无法直接使用解释器编写解释器,即不能在一个脚本中调用另一个脚本的解释器。
* **NixOS 系统的特殊性**: 有用户提到在 NixOS 系统中使用 `#!bash` 可以避免指定 Bash 解释器的完整路径。
* **Shebang 行的长度限制**: 有人指出 shebang 行存在 256 字节的长度限制。
* **UTF-8 BOM 的问题**: 还有人分享了 UTF-8 BOM 导致 shebang 行解析错误的经历。
* **内核处理 shebang 的原因**: 有人猜测内核处理 shebang 行的原因是为了允许非 shell 程序执行解释型脚本。
* **FreeBSD 的历史行为**: 有用户提到 FreeBSD 过去会完全拆分 `#!` 的参数列表,后来为了兼容 Linux 的行为,只拆分为命令和第一个参数。
总的来说,评论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 shebang 行的用法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
- 原文: [A surprise with how '#!' handles its program argument in practice](https://utcc.utoronto.ca/~cks/space/blog/unix/ShebangRelativePathSurpris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70885](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70885)
- 作者: SeenNotHeard
- 评分: 77
- 评论数: 63
- 发布时间: 2025-11-19 03:32:27
---
## 你的笔记本如何知道你在哪里:Wi-Fi 定位系统揭秘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浏览器如何通过 Wi-Fi 定位系统(WPS)精准确定你的地理位置,以及这背后的技术原理。文章解释了即使你的笔记本电脑没有 GPS 接收器,也能精确到建筑物级别的定位。
文章首先介绍了 TopHat 考勤系统,该系统使用地理位置来验证学生是否在课堂上。 接着解释了浏览器是如何通过 Geolocation API 获取位置信息的,区别于不精确的 IP 地址定位,Geolocation API 需要用户明确授权,并能达到更高的精度。文章指出,Geolocation API 的高精度定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Wi-Fi 定位系统。
文章详细解释了 Wi-Fi 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当用户允许浏览器访问位置信息后,浏览器会向操作系统请求周围 Wi-Fi 接入点的列表,包括信号强度(RSSI)、SSID(网络名称)和 BSSID(MAC 地址)。BSSID 的唯一性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区分同名的 Wi-Fi 网络。随后,文章介绍了“wardriving”的概念,即通过车辆搭载 GPS 设备扫描并记录 Wi-Fi 网络的位置信息。Skyhook Wireless 和 Google 等公司都曾使用这种技术来构建 Wi-Fi 网络数据库。现在,Apple、Google 和 Microsoft 等公司通过用户的设备收集 Wi-Fi 信息,并将其与 GPS 数据关联,从而不断完善位置数据库。这意味着,每当你连接到一个新的 Wi-Fi 网络时,你的设备可能会将该网络的信息上传到这些公司的服务器,帮助他们提高定位精度。
总而言之,你的笔记本电脑之所以能知道你在哪里,是因为你允许了浏览器访问位置信息,并且周围的 Wi-Fi 网络信息被收集并用于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依赖于庞大的 Wi-Fi 网络数据库,而这个数据库的构建离不开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用户的贡献。
- 原文: [Precise geolocation via Wi-Fi Positioning System](https://www.amoses.dev/blog/wifi-location/)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586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5867)
- 作者: nicosalm
- 评分: 211
- 评论数: 81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5:58:47
---
## CIA 与《巴黎评论》的隐秘往事:对话 Lance Richardson
这篇文章探讨了彼得·马蒂森与 CIA 以及《巴黎评论》杂志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这位作家不为人知的间谍生涯。文章主要围绕 Lance Richardson 的新书《True Nature: The Pilgrimage of Peter Matthiessen》展开,书中详细介绍了马蒂森早年作为 CIA 特工参与创建《巴黎评论》的内幕。
马蒂森在耶鲁大学期间被招募加入 CIA,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写作的渴望和前往巴黎的向往。当时,CIA 在国内的形象还比较正面,尚未因其在海外的政变和秘密行动而声名狼藉。马蒂森在巴黎的任务是搜集情报,但他同时也积极参与了《巴黎评论》的创办工作。他的公寓成为了杂志早期的重要据点,吸引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
尽管马蒂森后来离开了 CIA,但他与该机构的联系一直备受争议。一些人猜测,《巴黎评论》本身也可能接受了 CIA 的资助,作为其在冷战时期支持西方文化艺术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然而,马蒂森始终没有透露他为 CIA 工作的细节,这使得他与《巴黎评论》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Richardson 的传记试图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但由于 CIA 拒绝解密相关文件,许多谜团仍然无法解开。马蒂森本人也将这段经历视为一种“半生资本主义走狗”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揭示了冷战时期文化与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选择。
(由于没有评论内容,略过评论分析部分。)
- 原文: [What really happened with the CIA and The Paris Review?](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25/11/11/what-really-happened-with-the-cia-and-the-paris-review-a-conversation-with-lance-richardson/)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875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888759)
- 作者: frenzcan
- 评分: 81
- 评论数: 10
- 发布时间: 2025-11-11 23:54:42
---
## 深入理解 Shebang 机制:Unix 系统脚本执行的奥秘
本文深入探讨了 Unix 系统中 Shebang (#!), 也被称为 Hashbang 机制的实现细节和历史渊源,揭示了这一常用脚本执行方式背后的技术演变。文章从 Shebang 的起源开始,追溯到贝尔实验室和 BSD 系统的早期实现,详细阐述了不同 Unix 版本在 Shebang 处理上的差异,以及 Setuid 支持的演变和安全考量。
文章首先介绍了 Shebang 的历史,指出它起源于贝尔实验室,并在 4.0BSD 上首次实现,但最初并未默认激活。随后,文章对比了不同 BSD 版本 (如 2.8BSD, 4.2BSD) 在 Shebang 实现上的差异,以及在许可证战争期间代码的移除和重新实现。文章还提到了 Dennis Ritchie 对 Shebang 机制的贡献,以及 Doug McIllroy 对 `#` 符号在贝尔实验室的俚语称呼。
文章还讨论了关于 `#!` 之后是否需要空格的传言,并指出虽然一些早期的 Unix 版本 (特别是 4.2BSD 的衍生版本) 曾有这样的说法,但实际上并未强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 4.2BSD 的内核代码,证实了空格是可选的。此外,文章还探讨了 Setuid 支持在 Shebang 机制中的应用,以及由于安全原因,许多系统忽略 Setuid/gid 位的做法。文章指出,SVR4 和 4.4BSD 引入了虚拟文件描述符文件系统,以避免内核启动解释器和解释器启动脚本之间的竞争条件。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 Shebang 机制的技术细节,还深入探讨了其历史演变和安全考量,为理解 Unix 系统脚本执行原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 原文: [Details about the shebang/hash-bang mechanism on various Unix flavours (2001)](https://www.in-ulm.de/%7Emascheck/various/shebang/)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9186](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9186)
- 作者: js2
- 评分: 57
- 评论数: 13
- 发布时间: 2025-11-20 13:07:53
---
## 探索滑尺的工作原理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深入探讨了滑尺的工作原理、历史演变以及其在计算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古老的计算方法到现代科技,滑尺在多个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工程设计理念“通过简单实现能力”的完美体现。
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的起源,从史前人类的计数方式到苏美尔人的六十进制和算盘,再到古希腊的复杂机械仪器。随后,文章详细描述了17世纪初约翰·纳皮尔对数概念的发现,以及这一发现如何促成了滑尺的诞生。埃德蒙·冈特利用纳皮尔的对数发明了冈特标尺,而威廉·奥特雷德则在冈特标尺的基础上,于1622年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滑尺。
滑尺在17世纪被天文学家广泛使用,但在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工程师们推动了滑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滑尺一直是主要的计算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器甚至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中。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携带了滑尺用于导航和推进计算,而现代化的F-16战斗机也是通过滑尺设计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学生还在学习使用滑尺。
文章还提到,滑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商业、建筑、制造、医学和摄影等。然而,随着1972年惠普发布首款可编程科学计算器HP-35,滑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器价格昂贵,但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计算器迅速普及,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取代了滑尺。
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缅甸大学使用滑尺的经历,由于当时电子计算器价格昂贵,学校要求所有学生使用政府提供的滑尺。这段经历让作者对滑尺的亲密性和触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原文: [How Slide Rules Work](https://amenzwa.github.io/stem/ComputingHistory/HowSlideRulesWork/)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5196](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5196)
- 作者: ColinWright
- 评分: 156
- 评论数: 40
- 发布时间: 2025-11-20 05:07:05
---
## Mosaic:基于 Agent 的 AI 视频编辑平台
Mosaic 是一个旨在利用 AI 代理简化视频编辑流程的平台。它通过索引视频内容,智能地提取相关片段,并将它们组合成连贯的故事线,从而显著减少视频编辑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Mosaic 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其 Agent 驱动的视频编辑能力。用户可以上传大量的视频素材,系统会自动分析并提取关键片段。用户还可以设定特定的工作流程,以便在不同的视频项目中重复使用,从而提高效率。该平台采用了一种基于图块的工作流方法,用户可以像拼图一样组织和编辑视频内容。Mosaic 旨在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制作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即使他们缺乏专业的视频编辑技能。这个工具特别适合那些拥有大量视频素材,但苦于编辑耗时的创作者。
评论区对 Mosaic 抱有积极态度,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疑问。
* 有用户分享了自己处理大量视频数据的经验,认为 Mosaic 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
* 有用户建议改进首页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
* 有用户希望 Mosaic 能够与其他 AI 工具集成,例如 11labs 或 HeyGen,以实现更高级的功能,如数字形象和语音克隆。
* 有用户询问是否提供 API,以便通过编程方式触发工作流程。
* 有用户关心 Mosaic 的确定性,即对于重复的工作流程,是否能保证每次都能生成相同的剪辑结果。
* 有用户对 Mosaic 的处理方式提出了疑问,例如是否逐帧处理图像。
- 原文: [Launch HN: Mosaic (YC W25) – Agentic Video Editing](https://mosaic.so)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076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0760)
- 作者: adishj
- 评分: 131
- 评论数: 123
- 发布时间: 2025-11-19 23:28:04
---
🫵 来啊,说点有用的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