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link logo
自动夜间模式 日间模式 夜间模式
侧栏
0

2025年315晚会曝光汇总

意外富翁的头像
|
|
|
![2025年315](https://cdn.wangtwothree.com/imgur/gkS1SWH.png) # 知名母婴品牌残次卫生巾遭翻新黑幕! 揭露了令人震惊的卫生巾翻新黑幕,曝光了不良商家将知名母婴品牌的残次品、下脚料回收后,进行翻新并再次销售的恶劣行为。这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人们的健康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 劣质卫生巾、纸尿裤的黑色产业链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山东济宁梁山县的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大量收购卫生巾、婴儿纸尿裤生产厂家的残次品和下脚料。 该公司负责人承认,他们从正规企业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本应销毁的不合格产品,经过筛选后,将外观相对完好的“二等品”挑出,再以高价对外销售。 ## 知名品牌牵涉其中 调查发现,涉及的品牌包括麦酷酷、自由点、嫚熙、中亿孕婴、好之、米菲、Babycare、全棉时代、苏菲等。这些品牌的产品残次品均出现在该公司的仓库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负责人声称,他与国内所有上市公司都有业务往来,暗示了这种翻新行为的普遍性。 ## 残次品流向何方? 一部分“二等品”被采购商购买,用于个人使用或网店销售。这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质量存在问题的产品。 剩余的生产垃圾则被粉碎,重新分离成木浆、吸水高分子树脂等原材料,再次流入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监管部门介入 梁山县市监局表示已关注到此事,正在联合公安采取行动。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行业乱象与反思 此次事件暴露了卫生用品行业的乱象,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 消费者在购买卫生用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仔细辨别产品质量,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行业标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 # 知名品牌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未灭菌! 揭露了一次性内裤行业黑幕,直指一次性内裤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涉及知名品牌,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担忧。 ## 徒手制作,卫生堪忧 记者暗访商丘市多家服饰加工企业,发现一次性内裤的生产环境恶劣,工人们直接徒手制作,原材料随意堆放,甚至与垃圾杂物混杂,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 材质造假,“挂羊头卖狗肉” 部分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虚标面料材质,明明使用的是“涤”,却标注为“棉”甚至“纯棉”,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现象,欺骗消费者。 ## 喷洒“枪水”,掩盖污渍 为了掩盖污渍,一些厂家会在一次性内裤上喷洒一种名为“枪水”的强力速干去污剂,这种化学物质气味刺鼻,且不宜直接接触皮肤,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 代加工乱象,无视杀菌消毒 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代加工”服务,为了降低成本,部分产品甚至不进行杀菌消毒,直接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 品牌背书,难掩质量问题 报道中提及“浪莎”等知名品牌,表明即使是知名品牌也可能存在代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消费者在选择一次性内裤时需更加谨慎。 此次曝光事件再次敲响了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消费者在购买一次性内裤等贴身用品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仔细查看产品标识,并尽量选择有正规生产资质和杀菌消毒证明的产品。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一次性内裤生产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合格产品,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律,严格把控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 --- # 家电维修行业“小病大修,没病乱修”黑幕! 揭露了家电维修行业中存在的“小病大修,没病乱修”的乱象,尤其点名了“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 ## 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乱象 “啄木鸟家庭维修”号称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拥有庞大的维修师傅团队,但其投诉量也居高不下。记者通过应聘进入该公司,揭露了其内部提高收费的种种手段。 ## 提高收费的套路 * **双簧戏:** 如果客户嫌贵,维修人员会表演“双簧戏”来欺骗顾客。 * **小问题大收费:** 比如,仅仅是水龙头没打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师傅上门打开水龙头就收费 100 多元。 * **更换不必要的零件:** 燃气灶没电,客户更换电池后没拿掉电池帽,师傅却更换成本仅 20 元的点火器,收费 250 多元。 ## 平台施压是主因 维修师傅为了多赚钱,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平台施加的压力。平台会批评报价过低的维修人员,并要求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收费。 ## 平台抽成高 维修人员只能拿到四成回报,公司拿六成,导致维修人员只能靠换东西来赚钱。由于维修平台掌握着客源渠道,维修师傅不得不受平台摆布。 家电维修行业的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平台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消费者的权益,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监管。消费者在选择家电维修服务时,应该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或商家,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便维权。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家电维修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小病大修,没病乱修”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 黑心商家用保水剂给虾仁增重,一斤虾仁七两冰! 揭露了食品安全问题,即部分商家在虾仁中违规添加保水剂增重,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 保水剂:增重背后的秘密 保水剂,通常是复合磷酸盐,本应用于保持虾仁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长保质期。然而,一些企业却利用它来给虾仁增重,牟取暴利。 ## 超标添加,无视国家规定 国家对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的添加量有严格规定,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利润,无视规定,超量添加。有的企业虾仁磷酸盐添加量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浸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保水率高达百分之二十。 ## 包冰:二次增重的手段 除了添加保水剂,包冰也是商家增重的手段之一。有工作人员透露,包冰衣最高能包到 70%,也就是说,一斤虾仁解冻后可能只有三两。 ## 欺骗消费者,隐瞒添加剂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添加了保水剂的虾仁,在外包装上并不作标注,成分表仅标明虾仁和水,欺骗消费者。 ## 健康风险: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 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例如消化系统问题、导致人体钙磷比失衡、缺钙、引发心血管疾病。 ## 行业乱象:监管亟待加强 这一事件暴露了水产行业的乱象,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企业,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水产品。 ## 多角度思考:技术与伦理的平衡 保水剂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合理使用可以提升食品品质。但当技术被滥用,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就背离了其初衷。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坚守伦理底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 # 警惕!电子签高利贷陷阱,年化利率高达6000%! 曝光了电子签高利贷问题,揭示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电子签名平台进行高利贷活动,以及平台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电子签背后的高利贷陷阱 晚会中,洪先生和王女士的案例揭示了“砍头息”的现象,即借款人实际收到的金额远低于借条上显示的金额。洪先生借款5000元,实际到手3500元,7天利息高达1500元。王女士借款30000元,到手仅14000元,利息高达16000元。这种高额利息使得借款人深陷债务泥潭。 ## 平台责任缺失 记者调查发现,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上的放款人通过虚假账号规避法律风险,使得受害者难以追究其责任。人人信的产品经理甚至暗示可以使用去世的人的信息注册账号,规避人脸识别。这种“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平台提供的放款人资料也无法查证。 ## 商业模式的漏洞 这种商业模式下,放款人通过电子签放高利贷牟利,平台则通过电子签欠条收取手续费。一旦出现问题,双方都试图逃避责任,将风险转嫁给借款人。 ## 风险提示与思考 电子签平台的出现本应方便借贷,但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了高利贷的温床。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子签平台的监管,完善实名认证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电子签进行高利贷活动的违法行为。同时,借款人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借款,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这种现象也反映了部分平台为了追求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甚至为违法行为提供便利。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是平台运营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 大数据“精准获客”软件如何偷取你的个人信息? 揭露了互联网上一种名为“精准获客”的大数据软件,这些软件利用爬虫技术非法抓取用户个人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晚会曝光了多家公司,它们通过大数据获客软件,扫描短视频平台评论区,抓取用户电话、微信等信息,甚至能监控同行直播数据进行“截流”。这些软件的核心技术是爬虫,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 “精准获客”软件的工作原理 这些软件通过设定关键词标签,在短视频平台扫描评论区,一旦发现相关评论,立即抓取用户的电话、微信等信息。更甚者,还能监控竞争对手的直播数据,进行“截流和引流”,窃取企业公众号的关注用户或微信群成员的手机号码。 ## 20 亿精准人群画像背后的秘密 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火眼云”软件,号称拥有 20 亿条精准人群画像,并已出售给众多企业。这款软件不仅能抓取互联网上的数据,还能偷取企业公众号的关注用户或微信群成员的手机号码,只要用户点击阅读或转发过相关文章,手机号码就会被窃取。 ## 三网大数据:运营商数据也难逃魔爪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公司还能利用手机的三网通信大数据进行获客。启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通过“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获取电信运营商的实时数据,将海量用户信息打上数字标签,使其成为待售的商品。 这次 315 晚会的曝光,再次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精准获客”软件的泛滥,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我们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相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此类非法行为,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同时,开发者也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开发和使用侵犯用户隐私的软件。 --- # AI 机器人营销外呼灰色产业链曝光 揭露了 AI 机器人营销外呼灰色产业链,揭示了骚扰电话背后的利益链条。 ## AI 机器人成电销主流 传统的电话销售已经逐渐被 AI 机器人取代。这些机器人不知疲倦,可以日夜拨打营销电话,并且声音由真人录音制作,难以辨别真伪。 ## 智能话术与关键词触发 AI 机器人通过预设的话术和关键词触发机制,模拟真人对话,根据消费者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复,使得营销电话更加具有针对性。 ## 违法行为与虚拟运营商 未经消费者同意拨打营销电话属于违法行为。外呼公司通常从虚拟运营商购买“小号”进行营销,这些号码无需实名认证,为骚扰电话提供了便利。 ## 获客软件与产业链形成 外呼公司利用获客软件窃取消费者电话号码,结合虚拟运营商提供的大量“小号”和 AI 机器人技术,快速形成了电话销售产业链。 ## 法律风险与监管挑战 这种 AI 机器人营销外呼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骚扰问题,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加强对虚拟运营商和外呼公司的监管,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 AI 营销的边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 网络“手机抽奖”优惠券套路深! 曝光了网络虚假“手机抽奖”案例,揭露了商家利用优惠券、自动续费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并从中牟取暴利的内幕。 ## 抽奖背后的陷阱 消费者在进行诸如电子发票开具等操作后,常常会被引导至“大转盘”抽奖游戏,并“幸运”地抽中高额话费券。然而,这些话费券往往附带诸多限制,例如需要充值高额话费才能使用,且使用期限较长,导致许多消费者最终遗忘或放弃使用。 ## 沉默用户的价值 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容易遗忘的心理,抓住大量“沉默用户”的空子,悄然敛财。这种模式的盈利效率极高,甚至可以达到“投 100 万元当天回 150 万元”的程度。 ## 扫码场景的植入 除了开发票,商家还会将广告植入到各种扫码场景中,例如停车场扫码付费。通过赠送视频会员等方式诱导用户付费,并默认开通自动续费,进一步榨取消费者的利益。 ## 白酒推广的猫腻 一些商家还会进行虚假宣传,将低价白酒包装成高价商品,再以看似优惠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以此欺骗消费者。 ## 行业乱象与风险 相关公司负责人承认,这类业务本质上就带着诱导属性,甚至还有欺诈嫌疑。这种模式的流水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被曝光的风险。一旦被曝光,整个商业模式都将难以为继。 “手机抽奖”案例揭示了网络营销中存在的诸多乱象。商家利用各种手段诱导消费者,并从中牟取暴利,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在参与此类活动时,务必保持警惕,仔细阅读相关条款,避免落入商家的陷阱。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营销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 五金市场非标电线电缆,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揭露了五金市场中存在的非标电线电缆销售乱象,这些电线电缆偷工减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 非标电线电缆的定义与危害 “非标线”指的是未达到国家检测标准的电线电缆,它们通常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吸引一些贪图便宜的消费者。然而,这些非标线在质量上存在严重缺陷,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据统计,国内重大火灾案例中,因线缆引发的火灾占 50% 以上,可见其危害之大。 ## 市场调查:南宁、贵阳五金市场乱象 记者在南宁的科德国际五金市场和贵阳的金石五金机电城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公开销售“非标线”,并以低价作为卖点。这些商家通常会同时销售两种价格的线缆,一种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另一种就是“非标线”。 ## 生产厂家:明知故犯,造假一条龙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电线电缆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甚至可以按照客户需求生产不达标的电线。例如,安顺市的金明阳电线电缆公司就宣称可以生产不达标的电线。润雄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更是提供“造假一条龙”服务,不仅生产外观和国标线一样的“非标线”,还能提供齐全的资质报告。 ## 安全警示:电线电缆质量关乎生命安全 电线电缆是重要的电力传输设备,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用电安全。使用非标电线电缆,容易导致电线过热、短路,甚至引发火灾。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电线电缆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切勿贪图便宜购买“非标线”。 ## 监管与反思 315 晚会的曝光再次提醒我们,市场监管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电线电缆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非标线”的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安全意识,主动学习电线电缆的选购知识,避免购买到劣质产品。

▲ 赞同(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