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天前
|
|
|
《管理办法》共16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明确了公共服务和“网号”“网证”等概念;
- 二是明确了公共服务的使用方式和场景;
- 三是强调了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 四是明确了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违反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法律责任。
省流版:用法定身份申领一个网络身份 在互联网上用这个网络身份证明“你是你”,而中间方不知道“你是谁”
### 专家回应网号、网证热点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研究起草《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梳理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访了有关权威专家。
据受访专家说法,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远程比对核验用户身份。使用时,公共服务仅采集必要信息,如 NFC 识读证件、人脸识别、手机号、运行环境安全性等。用户不是「持证」才能上网,而是多了一种选择,不需要反复向各个平台提供明文的个人身份信息。此外,原有的身份认证方式仍可继续使用,用户接受或者退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完全基于用户自愿。此次《管理办法》「作为下位的部门规章,不可能在该问题上突破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 ] 上位法关于自愿使用的规定」。
受访专家认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例如可以减少输入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的繁琐步骤,减少记忆各种网站和互联网平台账户、口令的负担,减轻携带实体身份证件的负担等。还有专家援引欧盟 eID、新加坡 SingPass、印度 Aadhaar 等技术,表示构建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是「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