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link logo
自动夜间模式 日间模式 夜间模式
侧栏
0

【HN中文日报】2025技术前沿速递:AI编程、LLM架构、数据安全…还有“死而复生”的乌龙?!

意外富翁的头像
|
|
|
## 今天 Hacker News 社区聊了啥? NO.20250720 哈喽!今天的科技日报简直信息量爆炸!从AI辅助编程的新姿势,到LLM架构的深度剖析,再到数据安全那些事儿,干货满满!想知道XMLUI如何简化Web开发?LLM在编程中能帮多大忙?还有陶哲轩大神如何看待AI能力评估?别错过!更有趣的是,AI竟然把知名作家给“写死”了!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赶紧戳进来,一起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吧! ![Hacker News 中文精选](/static/mascot_article.webp) --- ## XMLUI:用XML构建现代Web应用 本文介绍了XMLUI,一个旨在将Visual Basic的易用性带到现代Web开发的框架,它允许开发者使用XML标记组合React组件,无需深入了解React或CSS。 XMLUI通过封装React和CSS,提供了一套可以通过XML标记组合的组件,开发者可以使用少量的XML代码,实现从API获取数据、动态构建URL、绑定数据到表格等功能。文章展示了一个简单的伦敦地铁线路状态查询应用示例,仅用十几行XML代码就完成了数据获取和展示。XMLUI提供了一系列组件,包括交互式组件和后台组件,例如DataSource、APICall和Queue,并且允许开发者自定义组件,方便地与原生组件互操作。文章还提到了XMLUI的响应式数据绑定特性,类似于电子表格中单元格之间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其他依赖它的组件会自动更新。这种响应式编程模式简化了开发流程,开发者无需手动处理数据更新。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借助LLM(大型语言模型)进行代码重构的便利性,即使XMLUI代码变得复杂,也可以通过AI助手轻松地进行重构和维护。 - 原文: [XMLUI](https://blog.jonudell.net/2025/07/18/introducing-xmlui/)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292](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292) - 作者: mpweiher - 评分: 50 - 评论数: 22 - 发布时间: 2025-07-20 22:03:39 --- ## 使用 LLM 进行编程的最新进展 (2025 夏季版)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语言模型 (LLM) 增强程序员的能力,重点介绍了 Gemini 2.5 PRO 和 Claude Opus 4 等前沿 LLM 在代码编写中的应用。作者分享了使用 LLM 的经验,并强调了人与 LLM 协作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LLM 能够快速理解大量代码,并具备广泛的知识,从而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帮助:一是消除代码中的 bug,在代码提交给用户之前发现并修复;二是快速探索想法的可行性,通过 LLM 生成的测试代码验证解决方案的性能;三是进行协同设计,将人类的直觉、经验与 LLM 的知识相结合,产生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四是加速开发过程,让 LLM 根据明确的规范编写部分代码;五是扩展知识领域,利用 LLM 编写不熟悉的领域代码。 作者强调,目前 LLM 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独立完成任务。人类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 LLM 使用经验,才能充分发挥 LLM 的潜力。在使用 LLM 时,需要提供充分的上下文信息,包括代码库、设计思路、潜在问题的提示以及明确的目标和规范。同时,选择合适的 LLM 也至关重要,作者推荐 Gemini 2.5 PRO 和 Claude Opus 4,并强调要避免使用代理或集成编码代理,始终保持对 LLM 的控制。 总而言之,虽然 AI 代理在未来可能会取代部分编码任务,但目前人类开发者可以通过与 LLM 协作,编写出更高质量的代码,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评论区有用户提到了“vibe coding”、“agentic coding”等概念,暗示了对 LLM 编程的不同看法。 - 原文: [Coding with LLMs in the summer of 2025 – an update](https://antirez.com/news/154)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395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3953) - 作者: antirez - 评分: 96 - 评论数: 57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9:04:02 --- ## 微软 Mac Lab 参观之旅:揭秘 Mac 软件开发幕后 这篇文章带你参观了微软的 Mac Lab,展示了 MacBU 团队如何开发和测试 Mac 软件。文章重点介绍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备份系统以及自动化测试流程,揭示了微软对 Mac 软件开发的投入和重视。 文章首先介绍了 Mac Lab 的整体环境,包括各种型号的 Mac 电脑,从老式的彩色 iMac 到最新的 Mac mini。实验室配备了 Plasma 显示器,方便团队进行培训和演示。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实验室使用了 ADIC 备份机器人和 Veritas Backup Exec 软件进行数据备份,并进行异地备份以防万一。文章还提到了构建实验室,但由于正在转型,所以没有详细介绍。 文章详细介绍了 Mac Office 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该系统每天运行数千个测试,以确保软件的质量。最初,该系统由旧的 Blue and White G3 组成,后来逐渐升级到 G4 和双 G5。由于 Mac mini 具有低功耗、低发热、体积小、易于堆叠和价格低廉等优点,Mac mini 成为自动化测试的理想选择。实验室购买了 150 台 Mac mini,并通过 KVM 切换器和 Apple Remote Desktop 进行控制。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示了微软 Mac Lab 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设施,揭示了 Mac 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通过参观 Mac Lab,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微软对 Mac 平台的承诺和投入。 - 原文: [A Tour of Microsoft's Mac Lab (2006)](https://davidweiss.blogspot.com/2006/04/tour-of-microsofts-mac-lab.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358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3581) - 作者: ingve - 评分: 83 - 评论数: 8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8:11:22 --- ## 追溯化学的起源:从穴居人到化学家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名为 "From Caveman to Chemist" 的化学课程,旨在探索通往现代工业文明的关键技术。课程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亲手制作从石器到塑料、半导体等物品,深入了解现代工业中使用的重要化学品。 课程的核心在于“项目”,学生需要通过书面测验和产品制作来获得学分。项目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仅通过测验的脑力项目(Q)、撰写论文的读书项目(P)以及团队合作的项目(T)。此外,还有通过展示特定行为来通过的项目(B)。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实验室的工具完成项目,但每天只能尝试通过一个项目。课程成绩取决于完成的项目数量,完成的项目越多,成绩越高。同时,完美出勤和在万圣节前完成一定数量的项目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课程内容涵盖了从生火、制作石器到合成塑料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和基本原理。课程还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并提供了往年的成绩分布作为参考。 - 原文: [The old Caveman Chemistry website (1996-2000)](https://cavemanchemistry.com/oldcave/)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36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360) - 作者: marcodiego - 评分: 6 - 评论数: 0 - 发布时间: 2025-07-20 22:11:26 --- ## LLM 架构深度对比:DeepSeek V3 的创新之处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架构演变,重点分析了 DeepSeek V3 中引入的关键技术,包括多头潜在注意力(MLA)和混合专家(MoE)层,并将其与 Grouped-Query Attention (GQA) 等其他技术进行了对比。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 LLM 开发者在 2025 年的技术趋势。 文章首先指出,尽管 LLM 的结构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演进,但其基本架构仍然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随后,文章聚焦于 DeepSeek V3,详细介绍了其采用的 MLA 技术。MLA 通过在将 key 和 value 张量存储到 KV 缓存之前,将其压缩到较低维度空间,从而减少内存使用量。与 GQA 相比,MLA 不共享 key 和 value heads,而是在推理时将压缩后的张量投影回原始大小。文章还引用了 DeepSeek-V2 的论文,指出 MLA 在建模性能方面优于 MHA,这可能是 DeepSeek 团队选择 MLA 而非 GQA 的原因。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 DeepSeek V3 中使用的 MoE 层。MoE 的核心思想是用多个专家层替换 Transformer 块中的每个 FeedForward 模块。这意味着将单个 FeedForward 块替换为多个 FeedForward 块。 总而言之,DeepSeek V3 通过 MLA 和 MoE 等架构创新,在计算效率和建模性能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MLA 有效地降低了 KV 缓存的内存使用,而 MoE 则通过引入多个专家层来增强模型的表达能力。 - 原文: [LLM architecture comparison](https://magazine.sebastianraschka.com/p/the-big-llm-architecture-comparison)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60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608) - 作者: mdp2021 - 评分: 170 - 评论数: 10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4:56:01 --- ## Linux 异步 I/O 与数据库持久性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 Linux 的 io_uring 特性来优化数据库的 I/O 性能,并着重讨论了在异步 I/O 中保证数据持久性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文章首先介绍了作者在开发一个多模型数据库时,尝试使用异步 I/O 来替代传统的同步 I/O 以提升性能。传统的数据库通常使用预写日志 (WAL) 协议,即先将修改写入日志,然后强制刷盘,最后才应用修改。但作者发现,简单的将 WAL 写入操作改为异步会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因为在数据真正写入磁盘之前,客户端可能已经收到了成功的响应,如果此时系统崩溃,数据就会丢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双 WAL 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两个 WAL:Intent WAL 记录计划执行的操作,Completion WAL 记录成功完成的操作。具体流程是:先异步写入 Intent 记录,然后在内存中执行操作,接着异步写入 Completion 记录,最后等待 Completion 记录写入 WAL 后才返回成功给客户端。在恢复时,只应用那些同时具有 Intent 和 Completion 记录的操作,这样可以确保数据一致性,同时提高吞吐量。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双 WAL 系统的实现细节,包括如何使用独立的 io_uring 实例来处理 Intent 和 Completion 写入,如何使用循环缓冲区来批量写入数据,以及如何设计 CompletionEntry 来关联 Intent 记录。最后,文章解释了双 WAL 系统的恢复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校验和来保证数据完整性。虽然双 WAL 设计引入了一定的延迟,但通过批量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延迟带来的影响。 - 原文: [Async I/O on Linux in databases](https://blog.canoozie.net/async-i-o-on-linux-and-durability/)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45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454) - 作者: jtregunna - 评分: 127 - 评论数: 44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4:20:02 --- ## 陶哲轩论AI能力评估:一场人与机器的奥林匹克 陶哲轩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为例,探讨了评估AI能力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指出简单地将AI能力视为一个单一指标具有误导性。他强调,AI在解决特定任务时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获得的资源、辅助以及结果的呈现方式。 文章将AI比作参加IMO竞赛的学生,详细描述了各种影响学生(AI)表现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解题时间、问题呈现方式、可使用的工具(计算器、互联网等)、团队协作、提示和指导,以及结果筛选机制。陶哲轩认为,在缺乏严格控制的测试方法下,比较不同AI模型在IMO等竞赛中的表现,或者将AI与人类选手进行比较,是不严谨的。他明确表示,不会对那些未提前公开测试方法的AI竞赛成绩发表评论。 陶哲轩通过类比说明,即使最终提交的答案是由学生(AI)独立完成的,但上述因素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学生的成功率。一个在标准考试条件下可能无法获得奖牌的学生或团队,在经过上述“优化”后,可能会获得金牌。 评论区主要围绕陶哲轩的观点展开讨论。有人赞同陶哲轩的比喻,认为其清晰地阐释了AI能力的复杂性。Talia Ringer 提出,为人类设计的竞赛,其衡量标准可能并不适用于AI,AI在竞赛中的成功不一定能反映其更广泛的数学或推理能力。她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研究AI工具如何帮助人类进行数学或编程工作。也有人认同她的观点,并表示完全赞同。 Ralph 提出了假设的场景,询问在特定规则下,一个典型的国家队能解决多少问题。 - 原文: [A human metaphor for evaluating AI capability](https://mathstodon.xyz/@tao/114881418225852441)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97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973) - 作者: bertman - 评分: 82 - 评论数: 7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6:13:15 --- ## Java 在 1997 年被低估了吗? 本文作者回顾了 1997 年左右 Java 鼎盛时期的盛况,并解释了为什么当时 Java 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技术,以及后来炒作逐渐消退的原因。文章指出,当时的 Java 几乎被认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宏伟愿景。 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描述了 1997 年 Java 作为一门主流语言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它引入了许多现在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性,例如自动垃圾回收、线程和异常处理。当时,Java 的目标是统一桌面和 Web 开发,Java Applet 被认为是桌面应用的终结者。甚至有公司尝试用 Java 开发完整的办公软件套件。 然而,Java 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彻底改变世界。在 Windows 桌面应用方面,Visual Basic 和 Visual C++ 更胜一筹;在游戏和性能敏感的应用中,C++ 仍然是首选。此外,服务器端 Web 编程也有 Perl、PHP 等多种选择。最终,Java 并没有完全兑现其“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承诺。 作者认为,Java 的炒作消退是因为它最终选择了“重要”而非“令人兴奋”。虽然 Java 在企业级应用中取得了成功,但那些曾经令人兴奋的特性,如网络计算机和 Applet,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作者总结说,成功的最佳方式是可信的成功,而炒作只是一种兴奋剂。Java 最终成为构建稳定、可靠、但略显枯燥的软件的首选语言。 - 原文: [Java was not underhyped in 1997 (2021)](https://dylanbeattie.net/2021/07/01/java-is-criminally-underhyped.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9003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90034) - 作者: SerCe - 评分: 20 - 评论数: 9 - 发布时间: 2025-07-17 13:37:50 --- ## 探索“爆炸性”喷瓜的弹道学原理 这篇文章介绍了关于喷瓜(Ecballium elaterium)爆炸性种子传播的生物力学研究,揭示了这种植物如何通过独特的适应性特征,高速地将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项研究对于理解植物的自推进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喷瓜的种子传播方式非常独特,它利用高压爆炸将种子高速喷射出去。研究人员 Helen Gorges 解释说,为了高效传播种子,同时避免过早破坏整个植物,需要多种因素完美地协同作用。这项研究旨在探索控制黄瓜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使其成功传播的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创建了整个果实的 3D 模型,并使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了果实爆炸的细节。通过高速视频(1000fps 和 10000fps)记录了果实的爆炸过程,从而计算种子的速度和可能的射程。他们还分析了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图片,测量了果柄的弯曲度和果实与果柄之间的角度。 实验结果表明,喷瓜种子可以达到每小时 29 英里的速度,射程可达 12 米。研究还发现,果柄在成熟过程中会变直,形成平均 53° 的角度,接近理论上的最佳射击角度 50°,从而最大化射程。此外,种子在离开果实后,会产生一种黏液涂层,干燥后会变成粘合剂,从而改善种子的发芽条件。 这些发现为仿生发射系统提供了潜在的应用,例如用于医疗工具和微型机器人的水凝胶驱动器。Gorges 认为,这项研究在软体机器人、药物输送系统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需要高能效发射系统的设备中。这项研究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实验生物学年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nual Conference)上进行了展示。 - 原文: [Behind the ballistics of the 'explosive' squirting cucumber](https://phys.org/news/2025-07-ballistics-explosive-squirting-cucumber.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9772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97727) - 作者: PaulHoule - 评分: 28 - 评论数: 4 - 发布时间: 2025-07-18 04:20:58 --- ## 通过自然语言构建 3D 场景:Blender MCP 服务器 Blender MCP 旨在通过自然语言和实时控制,赋能 AI 成为你的 Blender 创意助手。它通过一个快速且开放的 TCP 连接,实现大型语言模型 (LLM) 对 Blender 的无缝控制,使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 JSON 指令来生成、修改和动画化 Blender 场景。 Blender MCP 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通用接口,连接 LLM 和 Blender 等 3D 软件,从而使 AI 驱动的 3D 创建变得快速、直观且易于访问。它允许用户通过清晰的 JSON 命令,利用任何 LLM(如 Claude、ChatGPT 或开源 LLM)来控制 3D 场景、对象、材质和动画。该项目包含 TCP 服务器、命令处理器和场景控制器等模块,旨在实现 AI 与 3D 内容创作的深度融合。开发者可以通过克隆 GitHub 仓库并按照设置指南进行操作,即可开始使用 Blender MCP。 评论区里,用户们对 Blender MCP 提出了各种看法和建议。一些用户认为页面加载时的淡入效果分散注意力,影响阅读体验。也有用户分享了更新后的 GitHub 链接,并建议提供更复杂的场景演示,同时关注生成模型的网格结构是否为四边形面。还有用户提问如何将 Blender MCP 与 LMStudio、Ollama 等工具结合使用。 此外,有用户对 Blender MCP 是否存在反馈循环机制感兴趣,即能否让 AI 根据渲染结果不断改进生成效果。一些用户对该项目表示祝贺,并认为 MCP 使得 LLM 在 3D 创作领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也有人指出,可以直接在 Blender 中通过 API 调用 LLM 服务,而无需 MCP 服务器。最后,一些用户对 Blender MCP 的应用表示赞赏,并将其添加到了个人资源列表中。 - 原文: [Show HN: MCP server for Blender that builds 3D scenes via natural language](https://blender-mcp-psi.vercel.app/)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37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374) - 作者: prono - 评分: 90 - 评论数: 29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4:01:45 --- ## 介绍基于终端的 Git CLI 工具:ggc `ggc` 是一个用 Go 语言编写的现代 Git 命令行工具,它既提供了传统的命令行界面,也提供了交互式的增量搜索 UI,方便用户进行 Git 操作。`ggc` 旨在提供快速、友好和可扩展的 Git 使用体验。 `ggc` 提供了两种使用方式:传统的命令行模式和交互式模式。在命令行模式下,你可以像使用 Git 命令一样,直接输入 `ggc [args]` 来执行特定的操作。如果直接运行 `ggc` 不带任何参数,则会启动交互式界面,通过增量搜索来选择要执行的命令。`ggc` 支持常见的 Git 操作,如 `add`、`push`、`pull`、`branch` 和 `log` 等,还支持组合命令,将多个 Git 操作组合在一起执行。在交互式界面中,`ggc` 提供了分支和文件选择以及消息输入的功能,简化了操作流程。 `ggc` 使用 Go 标准库以及 `golang.org/x/term`、`golang.org/x/sys` 和 `gopkg.in/yaml.v3` 等库来实现其功能。它支持 macOS (Apple Silicon/Intel) 操作系统,推荐使用 Go 1.24 或更高版本,并且需要预先安装 Git。`ggc` 提供了多种安装方式,包括下载预编译的二进制文件、使用安装脚本、通过 `make` 构建以及使用 `go install` 命令进行全局安装。推荐使用预编译的二进制文件或安装脚本,因为它们可以自动检测你的操作系统和架构,并下载相应的二进制文件。 使用 `ggc` 的交互式命令选择界面非常简单,只需运行 `ggc` 命令即可。然后,你可以通过键入内容来过滤命令,使用 `ctrl+n` 和 `ctrl+p` 来移动选择,并按 Enter 键来执行命令。如果命令需要参数,`ggc` 会提示你输入。执行完命令后,会显示结果,按 Enter 键可以返回命令选择界面,方便你继续使用。`ggc` 还提供了一系列命令,涵盖了 Git 的常用功能,例如添加文件、创建分支、提交更改、拉取和推送代码等。 总的来说,`ggc` 是一款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 Git 命令行工具,它通过提供交互式界面和组合命令,简化了 Git 操作的流程,提高了开发效率。无论你是 Git 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都可以尝试使用 `ggc` 来提升你的 Git 使用体验。 - 原文: [Show HN: ggc – A terminal-based Git CLI written in Go](https://github.com/bmf-san/ggc)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82730](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82730) - 作者: bmf-san - 评分: 36 - 评论数: 24 - 发布时间: 2025-07-16 22:25:42 --- ## 为何我不再看好 2025 年的 AI Agent(即使我一直在构建它们) 本文作者基于自己构建多个生产环境 AI Agent 系统的经验,指出当前对 2025 年 AI Agent 爆发的炒作忽略了一些关键现实。作者认为,在实际生产环境中,AI Agent 面临着误差累积、token 成本过高以及工具工程挑战等问题。 作者构建了包括 UI 生成器、代码重构 agent、文档生成器、函数生成器、数据库操作 agent、DevOps 自动化 AI 系统以及 AI 驱动的 CI/CD 流水线等多种 agent 系统。这些系统确实能节省大量人工,但作者也从中发现了 AI Agent 的局限性。 首先,多步骤工作流中误差会呈指数级累积。即使每一步的可靠性达到 95%,经过 20 步操作后成功率也会降至 36%,而生产系统需要 99.9% 以上的可靠性。其次,上下文窗口会导致 token 成本呈二次方增长,使得长时间对话的成本过高,经济上不可行。最后,真正的挑战不在于 AI 的能力,而在于设计 agent 能够有效使用的工具和反馈系统。 作者强调,成功的 agent 系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有界上下文、可验证操作以及在关键节点设置人工决策点。他认为,一旦尝试自主链接超过少数几个操作,数学规律就会导致失败。此外,作者还指出,最成功的 agent 并非对话式的,而是专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高效工具。 即使解决了数学问题,构建生产级 agent 工具仍然面临挑战。每个工具都需要精心设计,以提供正确的反馈,同时避免占用过多上下文窗口。企业系统的集成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现实世界的系统往往是充满缺陷的遗留系统,而非干净的 API。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 AI 仅仅完成了生产级 agent 系统中 30% 的工作,剩下的 70% 是工具工程,包括设计反馈接口、高效管理上下文、处理局部故障以及构建 AI 能够理解和使用的恢复机制。 - 原文: [I'm betting against AI agents, despite building them](https://utkarshkanwat.com/writing/betting-against-agent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320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3207) - 作者: Dachande663 - 评分: 213 - 评论数: 125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6:59:19 --- ## 法国政府被指将公民数据暴露给美国 法国对美国科技巨头的依赖加深,引发了人们对数字主权的担忧,并可能将公共数据暴露于外国管辖之下。一份法国参议院报告指责法国政府在明知风险和存在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仍将关键数据基础设施外包给受美国域外法律管辖的美国公司,犯下了“政治错误”。 报告警告说,包括健康、教育和关键部门的数据在内的公共数据,可能会根据《外国情报监视法》(FISA) 和《澄清境外数据合法使用法》(CLOUD) 等美国法律受到外国监视。这些法律允许美国政府通过获得法官授权,要求受美国法律管辖的公司披露其存储的数据。 报告引用了微软法国法律主管 Anton Carniaux 的话,他承认该公司无法保证其托管的法国数据不会被移交给外国当局。法国国民议会议员 Philippe Latombe 指责法国存在“官僚惰性”,并表示政府系统性地诋毁欧洲的替代方案,声称它们“成本太高”或“效率不够高”。 丹麦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摆脱对微软的依赖,转而使用 LibreOffice 等开源替代方案。然而,一份报告显示,欧洲每年向美国公司输送 2650 亿欧元,为美国创造了近 200 万个就业岗位,而欧洲在经济上仍然依赖,数字上仍然暴露,战略上仍然薄弱。如果到 2035 年,15% 的支出留在欧洲,将在这里创造超过 50 万个就业岗位。 欧洲议会的一份报告也警告说,欧盟仍然严重依赖外国技术,美国公司占据了欧洲云基础设施市场约 69% 的份额,而欧盟供应商仅占 13%。西方 92% 的数据存储在美国,由美国公司拥有和运营的基础设施上。 - 原文: [Digital vassals? French Government 'exposes citizens' data to US'](https://brusselssignal.eu/2025/07/digital-vassals-french-government-exposes-citizens-data-to-u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411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4114) - 作者: ColinWright - 评分: 17 - 评论数: 1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9:26:09 --- ## 自制备份系统(一):策略先于脚本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自己的备份系统,强调在编写脚本之前制定清晰的备份策略的重要性,适合对数据安全有要求的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 文章指出,备份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复制,更需要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可恢复性和开放格式。作者分享了自己经历的各种数据丢失场景,例如数据中心火灾、服务器被水淹、地震以及勒索软件攻击等,强调了备份的重要性。在制定备份计划时,需要考虑风险承受能力、需要保护的数据、可容忍的停机时间以及可用的存储空间。文章还讨论了备份位置的选择,指出最安全的备份通常是距离源机器最远的备份,但也需要权衡空间和带宽的限制。文章还对比了全盘备份和单个文件备份的优缺点。全盘备份可以快速恢复系统到之前的状态,但在物理机上可能需要停机,且占用空间较大。单个文件备份虽然看似简单,但可能因为文件依赖关系而变得复杂。 总的来说,文章强调备份策略的重要性,并为读者提供了制定备份计划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之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备份系统。 - 原文: [Make Your Own Backup System – Part 1: Strategy Before Scripts](https://it-notes.dragas.net/2025/07/18/make-your-own-backup-system-part-1-strategy-before-script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868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8687) - 作者: Bogdanp - 评分: 306 - 评论数: 97 - 发布时间: 2025-07-20 03:43:23 --- ## Steam 平台审查风波:激进组织联手反色情团体,目标直指热门游戏 本文揭露了澳大利亚激进组织 Collective Shout 如何联合多个反色情团体,推动 Steam 平台的内容审查政策,并详细说明了他们针对特定游戏的极端主张。这一事件引发了游戏社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Collective Shout 近期因推动 Steam 支付处理器的变更而备受争议,导致多款包含禁忌主题的成人游戏下架。该组织声称已锁定近 500 款游戏,并希望 Valve 将其中 81 款从 Steam 商店移除。文章指出,Collective Shout 背后有多个著名的反色情组织的支持,例如 National Center on Sexual Exploitation (NCOSE) 和 Exodus Cry。这些组织长期以来积极推动线上内容的审查,其中 NCOSE 尤其关注 Steam 平台。 文章还回顾了 NCOSE 和 Exodus Cry 过去的一些行动。NCOSE 曾在 2018 年试图下架 Steam 上的一系列视觉小说,而 Exodus Cry 则在 2020 年发起了一场针对 PornHub 的网络行动,导致该平台发生了重大改变。更令人惊讶的是,Exodus Cry 甚至声称搜索“电子游戏”、“堡垒之夜”和“宝可梦”等关键词会将儿童引导至色情内容。 文章质疑 Collective Shout 对其目标游戏的解读,并指出 Steam 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描绘“儿童虐待”的成人游戏。该组织可能针对的是那些描绘儿童面临困境或伤害的游戏,即使这些描绘旨在鼓励玩家的关心和爱护。文章最后提到,Collective Shout 曾在 2018 年呼吁将《底特律:变人》从澳大利亚商店下架。 由于没有评论内容,这里跳过评论分析。 - 原文: [Group Behind Steam Censorship Policies Have Powerful Allies](https://web.archive.org/web/20250719204151/https://www.vice.com/en/article/group-behind-steam-censorship-policies-have-powerful-allies-and-targeted-popular-games-with-outlandish-claims/)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68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681) - 作者: davikr - 评分: 13 - 评论数: 1 - 发布时间: 2025-07-20 22:45:55 --- ## 质量下降的迷惑现象:我们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吗? 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们普遍感觉到的“质量下降”现象,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指出这可能并非单纯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是消费文化和价值观转变的结果。文章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这种“质量下降”的感知。 文章首先指出,许多产品和服务似乎都在变得更差,例如劣质家具、容易变形的衣物、以及使用ChatGPT写作的文章。然而,质量本身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文章引用研究表明,人们对“质量下降”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资本主义承诺的失望,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落差感。过去那种努力工作就能过上体面生活的期望,现在越来越难以实现。 此外,“效率文化”的兴起也加剧了这种现象,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削减开支,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在公共服务领域,由于服务未能跟上社会变化的速度,导致人们转向私人服务。文章还提到,耐用性等传统质量指标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对新颖和时尚的追求。快时尚行业鼓励人们购买和丢弃衣物,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 文章最后指出,这种“质量下降”的感知,也与我们自身有关。一方面,企业通过“计划报废”和“感知报废”等手段,促使消费者不断购买新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更注重时尚和新颖,而不是耐用和实用。因此,所谓的“质量下降”,可能只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发生了变化。 - 原文: [The bewildering phenomenon of declining quality](https://english.elpais.com/culture/2025-07-20/the-bewildering-phenomenon-of-declining-quality.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95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953) - 作者: geox - 评分: 295 - 评论数: 481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6:10:51 --- ## 美国或将重新评估 H-1B 工作签证抽签制度 美国政府暗示可能重新考虑 H-1B 工作签证的抽签制度,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H-1B 签证是美国允许外国技术工人进入美国工作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目前,H-1B 签证主要通过抽签方式发放,但这种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文章指出,有倡导团体认为,现行的 H-1B 签证制度是对美国本土计算机科学学生的背叛。他们认为,该制度压低了工资,并导致美国公司不愿意雇佣和培训本土人才。美国政府正在考虑的改革可能包括优先考虑高技能和高薪的申请者,或者采用基于积分的系统,以确保签证发放给最符合美国经济需求的工人。 此外,文章还提到,H-1B 签证改革可能会对科技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科技公司长期以来依赖 H-1B 签证来填补技术人才缺口。如果签证政策收紧,这些公司可能需要调整其招聘策略,并加大对本土人才的投资。当然,也有人认为,减少对 H-1B 签证的依赖,反而会促使美国公司更加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从而实现更可持续的人才发展。 - 原文: [US signals intention to rethink job H-1B lottery](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7/20/h_1b_job_lottery/)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604](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5604) - 作者: rntn - 评分: 8 - 评论数: 0 - 发布时间: 2025-07-20 22:36:04 --- ## AI 闹出的乌龙:关于我“死而复生”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作者 Dave Barry 通过 Google AI Overview 发现自己“去世”的离奇经历,以及他与 AI 纠正错误信息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互动。 Dave Barry 在 Google 搜索自己的名字时,发现 Google AI Overview 显示他已于去年 11 月去世。尽管他本人还活着,并且获得了普利策奖,但 AI 却坚持认为他已经死亡。作者尝试通过 Google AI 的反馈机制纠正这一错误,但 AI 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将他与一位已故的同名政治活动家混淆。在与 Google AI 聊天时,AI 甚至无法理解“我没死”这样简单的陈述。经过多次反馈和沟通,Google AI 最终承认“存在一些混乱”,但随后又再次将作者标记为已故。整个过程充满了讽刺和幽默,揭示了当前 AI 技术在信息处理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作者用亲身经历说明,AI 虽然强大,但在处理复杂信息时仍然可能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文章也引发了人们对于 AI 生成内容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 原文: [Death by AI](https://davebarry.substack.com/p/death-by-ai)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580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5801) - 作者: ano-ther - 评分: 433 - 评论数: 175 - 发布时间: 2025-07-19 22:35:11 --- ## AI 时代软件开发的新范式:人人都是新手 这篇文章探讨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软件开发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新环境中工作和学习。作者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集体实验”阶段,没有人真正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 AI 进行软件开发。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传统的软件开发经验和方法论在 AI 时代可能不再适用。作者分享了自己使用 AI 工具快速构建 Protocollie 的经历,强调了 AI 辅助开发过程中,输入与输出、努力与结果之间的比例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作弊”感。他将当前的 AI 开发状态比作“扔意大利面到墙上”,强调了实验和探索的重要性,而非追求所谓的“最佳实践”。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在 AI 时代,重要的不再是精通语法、算法或系统设计,而是“连贯的愿望”、“精确的想象力”或“结构化的希望”。他认为,文档的意义在于帮助未来的自己理解过去的想法和决策,而不是提供一成不变的指导。 文章最后总结说,我们都回到了初级开发者的状态,但这种“初级”是永久性的,因为技术发展速度超过了专业知识积累的速度。这种不确定性既令人恐惧,也令人解放,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控制。 由于没有评论内容,所以此处省略评论分析。 - 原文: [Nobody knows how to build with AI yet](https://worksonmymachine.substack.com/p/nobody-knows-how-to-build-with-ai)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6479](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6479) - 作者: Stwerner - 评分: 438 - 评论数: 344 - 发布时间: 2025-07-19 23:45:01 --- ## 探索AI在BASIC编程中的应用:一次“Vibe Coding”的尝试 本文探讨了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进行“Vibe Coding”,即通过与AI系统对话来生成代码,在古老的BASIC编程语言上的效果。作者使用ChatGPT尝试生成Atari BASIC代码,并分享了实验过程和结果。 文章首先指出,尽管LLM在现代编程中表现出色,但在BASIC这种早期语言上可能会遇到挑战,因为网络上可供学习的BASIC代码较少,且BASIC方言众多。作者选择了Atari BASIC进行实验,并使用Atari800MacX模拟器进行测试。 实验从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开始,ChatGPT轻松完成任务。随后,作者要求绘制一个蓝色圆圈,AI生成了可运行但效果欠佳的代码。经过几次迭代和提示,AI最终生成了正确的绘制圆圈的代码,并成功移除了屏幕底部的蓝色条。 接着,作者尝试让AI生成一个使用操纵杆在屏幕上绘图的程序。最初生成的代码存在错误,例如变量名使用错误和注释符号错误。在作者指出错误后,AI进行了修正,但操纵杆的方向控制仍然不正确。经过进一步的提示,AI最终生成了能够正确响应操纵杆输入的绘图程序。 总的来说,这次“Vibe Coding”的尝试表明,LLM在BASIC编程中并非完全可靠,需要人工干预和调试。虽然AI可以生成一些基本功能的代码,但在处理特定硬件和语言细节时可能会出现问题。作者认为,LLM可以作为文档搜索和思路整理的辅助工具,但不能完全替代程序员的思考和实践。 - 原文: [I tried vibe coding in BASIC and it didn't go well](https://www.goto10retro.com/p/vibe-coding-in-basic)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80567](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80567) - 作者: ibobev - 评分: 139 - 评论数: 146 - 发布时间: 2025-07-16 18:14:42 --- ## Beyond Meat 的生存之战:植物肉的未来在哪里? 这篇文章讨论了植物肉公司 Beyond Meat 在市场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为生存所做的努力。Beyond Meat 作为植物肉领域的先驱,曾经风光无限,但现在正面临增长放缓和盈利困难的困境。 文章指出,Beyond Meat 的问题并非个例,整个植物肉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消费者对植物肉的兴趣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有所下降,而且植物肉的价格通常高于传统肉类,这使得其在经济下行时期更难吸引消费者。此外,一些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营养价值和成分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并非像宣传的那样健康。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Beyond Meat 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成本、推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以及加强市场营销。该公司还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希望在海外找到新的增长点。然而,Beyond Meat 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它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文章还提到,Beyond Meat 的成功与否,也将对整个植物肉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可能会决定植物肉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主流食品。 文章还暗示,Beyond Meat 需要在产品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目前来看,Beyond Meat 的生存之战仍然充满挑战,需要持续的创新和适应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于没有评论内容,这里就不做评论分析了。 - 原文: [Beyond Meat fights for survival](https://foodinstitute.com/focus/beyond-meat-fights-for-surviva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0606](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0606) - 作者: airstrike - 评分: 136 - 评论数: 310 - 发布时间: 2025-07-20 07:54:40 --- ## 本地 LLM 与离线维基百科:一场数据大小的比较 这篇文章探讨了在本地运行的大语言模型(LLM)与离线维基百科的大小对比,引发了人们对这两种知识获取方式的思考。作者将 Ollama 库中的一些模型与 Kiwix 上的维基百科下载包进行了比较,旨在衡量在消费级硬件上,离线知识库与本地 LLM 在大小上的差异。 文章通过一个表格展示了不同 LLM 和维基百科版本的大小,例如,Wikipedia 的最佳 5 万篇文章大约相当于 Llama 3.2 3B 模型。作者也强调了这种比较存在局限性,因为百科全书和 LLM 的目的、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技术。此外,文件大小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LLM 即使在本地运行,也会消耗大量的内存和处理器资源。文章还指出,针对特定目的,可能存在更合适的选择,例如化学领域的维基百科文章或针对特定硬件优化的 LLM。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作者认为将两者进行比较仍然很有趣,并表示也许会同时下载两者以备不时之需。 评论区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延伸。有人指出,LLM 的优势在于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存储和检索知识,它们能够理解模糊的问题并引导用户找到答案。另一些人则强调,维基百科的内容通常不是猜测而来,并且易于搜索,而 LLM 可能会编造内容。还有人提到,LLM 可以弥合不同语言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各种语言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此外,有人分享了 Wikipedia Monthly 项目,该项目提供按语言划分的维基百科转储,方便用于本地搜索索引等场景。总的来说,评论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 LLM 和维基百科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 - 原文: [Local LLMs versus offline Wikipedia](https://evanhahn.com/local-llms-versus-offline-wikipedia/)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7078](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17078) - 作者: EvanHahn - 评分: 285 - 评论数: 166 - 发布时间: 2025-07-20 00:49:02 --- ## 罗马道路研究协会最新动态:讲座、研讨会及网站更新 本文主要介绍了罗马道路研究协会(RRRA)近期举办的在线讲座、研讨会活动,以及协会网站的更新计划。RRRA作为一个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注册的慈善机构,致力于罗马道路的研究和推广。 文章详细列出了即将到来的和已经结束的在线讲座,涵盖了从罗马帝国交通基础设施到罗马不列颠冲突考古等多个主题。例如,Mike Luke的讲座“The Roman road network around Sandy, Bedfordshire”将于2025年4月24日举行,而Alan Montgomery的讲座“The Road to Mons Graupius: A Journey Through Roman Scotland”已经在2025年2月举行。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协会正在开发一个全新的网站,旨在提供更现代化的风格和更强大的功能。该网站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RRRA还发布了其年度期刊《Itinera》的第三卷,目前仅供会员下载,一年后将开放获取。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对罗马道路历史和考古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信息和资源,同时也展示了RRRA在相关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 原文: [Roman Roads Research Association (UK)](https://www.romanroads.org/index.html)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54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22543) - 作者: countrymile - 评分: 26 - 评论数: 5 - 发布时间: 2025-07-20 14:42:58 --- ## 如何用电池让你的 Arduino 运行数年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硬件和软件配置,让 Arduino 设备仅使用电池供电就能运行很长时间,例如几年。文章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精简的 Arduino 系统,并优化软件以减少功耗,只在必要时消耗电量。 文章详细讲解了构建低功耗 Arduino 系统所需的硬件组件,包括带有 Arduino 引导程序的 ATMega328 芯片、电容、电阻、LED 和晶振等。作者还分享了如何使用 Arduino Uno 板对微控制器进行编程,并使用两节 AA 电池直接供电,避免使用耗电的稳压器。硬件配置部分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包括如何在面包板上连接各个组件,例如电源线、电容、晶振、电阻和 LED。通过精简的硬件设计,可以显著降低 Arduino 系统的待机功耗。 在软件方面,文章提到需要使用 Arduino IDE,并强调了软件优化的重要性。虽然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具体的软件优化方法,但暗示了通过编写高效的代码,让 Arduino 在不需要工作时进入休眠状态,可以进一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为希望构建低功耗 Arduino 项目的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同优化,实现 Arduino 设备的长期电池供电运行。 - 原文: [How to run an Arduino for years on a battery (2021)](https://makecademy.com/arduino-battery) -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90391](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590391) - 作者: thunderbong - 评分: 80 - 评论数: 22 - 发布时间: 2025-07-17 14:39:17 ---

  

🫵 来啊,说点有用的废话!